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摽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过华严寺,鲍甥率众登,探石龙鼻流处,余止山下。或曰:龙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出。憔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狸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帷余足迹是瞻。”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诗句:

  1.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 - “八月望”指的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是传统的中秋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入雁荡”指的是去雁荡山旅游或探险。雁荡山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是一个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按图记”是指根据地图记录来寻找或记录某个地方的特征、景观。

  2. 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摽田宅以便其私。” - 这个句子描述了当地的僧侣对于雁荡山开发历程的描述。”畸人”在这里可能指的是有特别能力或才能的人,而“庸者”则是指普通的普通人。“标田宅以便其私”中的“标”可能意味着出售或出租,而“以便其私”则是指这些行为是为了个人利益。

  3. 过华严寺,鲍甥率众登,探石龙鼻流处,余止山下 - “华严寺”可能是在雁荡山上的一个佛教寺庙。“鲍甥”是这里提到的人物名字,“率众登”表示他带领一群游客或者僧侣登山。“石龙鼻流处”指的可能是一座瀑布或山崖的入口,因为“石龙”通常指的是巨大的岩石,而“鼻流”可能是指水流从高处流向低处的景观。“余止山下”表示作者(可能是诗人)停留在山脚下的地方。

  4. 或曰:龙湫尚可至也 - “或曰”意味着有人这样说过或建议。“龙湫”是这里提到的自然现象,即大龙湫瀑布。“尚可至也”表示这个地方仍然可以被到达。

  5. 遂宿能仁寺 - “遂宿”意味着决定住宿。“能仁寺”可能是雁荡山上的一个寺庙名称。

  6.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 - “诘旦”指的是清晨。这个句子表明第二天早晨,导游或司机开始对旅行提出了风险和困难的担忧。“舆者”指的是驾车的司机。“同声以险远辞”中的“同声”表示一致的声音,“以险远辞”则是指因为危险和遥远的距离而提出的拒绝。

  7. 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 - “姑往焉”表示姑且尝试一下。“俟不可即而去之”,等待无法继续前进就离开,这显示了某种程度的无奈或决心。“何伤?”是反问句,表示有什么值得担心的。

  8. 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 - 这句描述了沿着小溪走了三公里左右后,发现没有危险的障碍。

  9. 至龙湫庵,僧他出 - “龙湫庵”可能是一个提供休息或观察瀑布的场所。“僧他出”中的“他”可能是另一个僧人的名字,表示该僧人外出了。

  10. 憔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狸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怅然而返 - 这里的“憔者”可能是向导或讲解员。“道所由”可能是指通往龙湫庵的路。“又前半里许”表明已经向前行进了一段距离。“蔓草被径”中的“蔓草”指的是长满苔藓的植物,覆盖了小径。“遭之,重则死,轻则伤。”表示如果遇到毒蛇或有毒的昆虫可能会受到严重伤害甚至死亡。最后,“怅然而返”表达了失望的情绪,因为向导未能继续前行并解释更多关于龙湫的信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一行人进入雁荡山并试图探索其中著名景点——大龙湫瀑布的经历以及他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通过详细的叙述和生动的语言,诗歌传达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克服困难的决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