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里肉】
猪里肉精而且嫩。人多不食。尝在扬州谢蕴山太守席上,食而甘之。云以里肉切片,用纤粉团成小把,入虾汤中,加香簟、紫菜清煨,一熟便起。
【白肉片】
须自养之猪,宰后入锅,煮到八分熟,泡在汤中,一个时辰取起。将猪身上行动之处,薄片上桌。不冷不热,以温为度。此是北人擅长之菜。南人效之,终不能佳。且零星市脯,亦难用也。寒士请客,宁用燕窝,不用白片肉,以非多不可故也。割法须用小快刀片之,以肥瘦相参,横斜碎杂为佳,与圣人“割不正不食”一语截然相反。其猪身,肉之名目甚多。满洲“跳神肉”最妙。
【红煨肉三法】
或用甜酱,或用秋油,或竟不用秋油、甜酱。每肉一斤,用盐三钱,纯酒煨之;亦有用水者,但须熬干水气。三种治法皆红如琥珀,不可加糖炒色。早起锅则黄,当可则红,过迟则红色变紫,而精肉转硬。常起锅盖,则油走而味都在油中矣。大抵割肉虽方,以烂到不见锋棱,上口而精肉俱化为妙。全以火候为主。谚云:“紧火粥,慢火肉。”至哉言乎!
诗句
【猪里肉】
猪里肉精而且嫩。
人多不食。
尝在扬州谢蕴山太守席上,食而甘之。
云以里肉切片,用纤粉团成小把,入虾汤中,加香簟、紫菜清煨,一熟便起。
译文
猪里肉
这种猪肉既鲜嫩又美味。
人们通常不吃它。
曾在扬州的谢蕴山太守那里吃过一次,觉得非常好吃。
将里肉切成薄片,然后用细粉团成小把,放入虾汤中,加入香簟和紫菜一起清炖,煮到刚熟就捞出来。
白肉片
必须自养的猪宰杀后放入锅中煮八成熟,然后泡在汤里,一个小时后拿出。
将猪身上的行动处薄片放到桌子上。
温度不宜过冷也不宜过热,以温热为宜。这是北方人擅长的一道菜。南方人模仿时往往做不好。即使是市场上零星的市脯(即腌制品),也很难使用。寒酸的人请客,宁愿选用燕窝也不选白片肉,因为不是很多所以难以做到。切割方法需要用小快刀,肥瘦相间,横斜碎杂为佳,这与孔子“割不正不食”的主张完全相反。猪身的肉有很多种类,满洲的“跳神肉”最好吃。
注释
- 猪里肉:指猪里脊肉,因其肉质细腻且嫩而受到欢迎,但大多数人不喜欢食用。
- 扬州谢蕴山太守席上:提到了一个历史人物谢蕴山及其在扬州的一次宴会,暗示了这道菜可能与某个著名的地方菜有关。
- 云以里肉切片:“云”在这里是引用的意思,表示之前有某种说法或观点,这里可能是对某种做法的评价;
- 纤粉团成小把:纤粉指的是一种精细的粉末,这里是用来团成肉片的小工具。
- 虾汤:一种含有虾的汤料,常用来提味增鲜;
- 红如琥珀:“琥珀”是一种颜色名,这里形容烹饪出来的红烧肉色泽艳丽如琥珀;
- 常起锅盖:意思是在烹饪过程中,经常要打开锅盖观察,防止食物糊焦;
- 黄当可则红,过迟则红色变紫:描述了三种不同火候下红烧肉的颜色变化,从黄色到红色再到紫色。
- 紧火粥,慢火肉:谚语,强调了火候的重要性,意味着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可以做出美味的食物。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几种不同的猪肉菜肴,包括猪里肉、白肉片和红煨肉三法。通过详细的描述和对比,作者展现了猪肉在不同烹饪方法下的风味变化以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诗中还体现了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如重视食材的新鲜度和烹饪技巧。此外,通过提及历史人物和地点,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厚度和故事性。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美食的描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赞颂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