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山,离城辄远,惟桂林诸山离城独近。余寓太守署中,晡食后,即于于焉而游。先登独秀峰,历三百六级,诣其巅,一城烟火如绘。北下至风洞,望七星岩如七穹龟团伏地上。
次日,过普陀,到栖霞寺。山万仞壁立,旁有洞,道人秉火导入,初尚明,已而沉黑窅渺,以石为天,以沙为地,以深壑为池,以悬崖为幔,以石脚插地为柱,以横石牵挂为栋梁。未入时,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单见示,如狮、驼、龙、象、鱼纲、僧磬之属,虽附会,亦颇有因。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计行二里许。俾昼作夜,倘持火者不继,或堵洞口,则游者如三良殉穆公之葬,永陷坎窞中,非再开辟,不见白日。吁! 其危哉!所云亮处者,望东首,正白,开门趋往,扪之,竟是绝壁。方知日光从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义,而终身面墙者,率类是矣。
《游桂林诸山记》
凡山,离城辄远,惟桂林诸山离城独近。余寓太守署中,晡食后,即于是焉而游。先登独秀峰,历三百六级,诣其巅,一城烟火如绘。北下至风洞,望七星岩如七穹龟团伏地上。
【译文】:凡是山,离城的距离总是很远,只有桂林的山离城特别近。我住进知府衙门里,吃过晚饭后,就在这里游玩。我先登上了独秀峰,经过三百多个台阶,来到了山顶,看见整个城中的烟火就像一幅画。往北走来到风洞,看见了七星岩像七个乌龟一样蜷缩在地上。
次日,过普陀,到栖霞寺。山高万丈壁立陡峭,旁边有山洞,道士拿着火把引导进去,刚开始还能看到火光,不久就变得黑暗深邃,以石头为天,以沙子为地,以深沟为湖,以悬崖为幔,以石脚插地为柱,以横石挂住为梁。没有进入之前,当地人先用八十余种颜色列举出来让观看,像狮子、驼子、龙、象、鱼纲、僧磬之类的,虽然只是附会,也颇有因由。到了东方亮时,就可以看到所有的洞都出来了。走了大约二里路后,白天变作夜间,如果持火的人不跟上来,或者堵上洞口,那么游玩的人就会像三良殉穆公之葬一样,永远陷在坑里,如果不是重新开拓,就不会见到太阳。唉!太危险了!所说的亮处是指向东看,正能看到白光,开门走过去,摸上去,原来是绝壁。才知道阳光是从西边的裂缝里穿进来的,反射在墙上形成光亮,不是门。世上有自以为聪明理解事理,行得义道的人,却一辈子面壁不出头的人,都是这一类。
【注释】:《游桂林诸山记》,作者对游览桂林山水的经历进行了记述,描绘了桂林山川的壮丽景色及游览过程中的感受。
- 凡山:泛指所有山。
- 离城辄远:离开城市的山离城市特别近。
- 独秀峰:位于桂林城东南74米处的一座突兀挺拔的山峰。
- 三百六级:指登山的台阶数。
- 烟火:指烟雾和火光。
- 栖霞寺:位于桂林市西北郊的一座古老寺庙。
- 万仞壁立:形容山高峻耸立如同刀削斧劈一般。
- 土人:当地人。
- 目列单见:列出清单让人们观看。
- 狮、驼、龙、象、鱼纲、僧磬之属:指各种动物和佛教法器的形象。
- 自谓明于理,行乎义:认为自己理解道理、奉行正义。
- 若三良殉穆公之葬:比喻为了正义事业不惜牺牲自己。
- 计行二里许:估算行走的距离是二里左右。
- 俾昼作夜:使白天成为晚上。
- 倘持火者不继:假设持火的人跟不上来。
- 或堵洞口:有人堵住洞口。
- 所云亮处者:所说的亮处是指向东看。
- 正白:指太阳正对着白色的地方。
- 开门趋往:打开城门向前走去。
- 扪之:摸它。
- 竟是绝壁:发现原来是一座绝壁。
- 日光从西罅穿入:阳光从西方的缝隙照进来。
- 反映壁上作亮:光线反射在墙上形成了光亮。
- 非门:指不是门。
- 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义:世上有些人自称理解道理、奉行正义。
- 面墙者:面对墙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