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声辚辚及阙止,卫灵夫人识君子。
可怜荒土不分明,千古弥瑕共埋死。
因知往迹多湮沉,下马陌头霜草深。
尺寸偶然留姓氏,武公康叔渺难寻。

【译文】

车声辚辚,直到皇宫门口才停止。卫灵夫人识君子。可怜荒土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千古弥瑕共埋死。因知往迹多湮沉,下马陌头霜草深。尺寸偶然留姓氏,武公康叔渺难寻。

注释:

⑴蘧大夫:春秋时卫国大夫蘧伯玉的墓号。

⑵车声辚辚:形容战车的声音。至:到达。阙止:皇宫门。

⑶卫灵夫人:春秋时卫灵王之夫人南子。

⑷“可怜荒土”两句:言卫灵公之夫人南子,因通于晋灵公而得罪,被逐出宫,其墓无人识得,与死者混同,故以荒土比喻墓,弥瑕、弥蔽,皆指坟地。

⑸下马陌头:古代在大道旁设置驿站,供来往行人歇息。霜草深:指秋霜覆盖的野草很茂密。

⑹尺寸:指墓石上的文字或刻字所用的工具。偶然留:偶然留下了姓名。

⑺武公:即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康叔:周公旦之子,成王之弟。渺难寻:渺茫难见。

赏析:

此为杜甫晚年的作品,作于天宝十五载(756)。当时杜甫因“三顾频烦天下计”而受累,于是弃官东游,寓居洛阳。这首诗写他游历到卫国故城,凭吊先贤蘧伯玉的坟墓,感慨人生短促而世事无常。全诗四句一韵,语言简练,意境苍凉,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行至卫国故城时,听到车声隆隆,直达皇宫门前才止,知道这是卫国国君卫灵公的车驾到了。卫灵公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的夫人南子因与晋国公子重耳私通而得罪卫灵公,被逐出宫,死后无墓地可辨,后人便称她为“卫灵夫人”。诗人由此想到卫国故城,想到先贤蘧伯玉的坟墓。

第三句“可怜荒土不分明”,意思是说,卫国故城的荒土上,连蘧伯玉的坟墓也辨认不清了。这一句既写诗人对卫国故城的荒凉之感,又暗示了卫国灭亡已久,人烟稀少,历史遗迹难以保存的可悲情况。“不分明”三字,把卫灵公失政亡国的悲惨命运和卫灵夫人被逐出宫后的凄惨境遇,都凝聚在这个“不分明”的字眼之中。

第四句“千古弥瑕共埋死”,意思是说,卫国灭亡已经千年了,但人们仍把它埋在地下,与死者混在一起,永远无法分辨出它来。这句既是写史实,又是借古喻今,暗指唐王朝的覆灭和唐玄宗的沉湎误国。“共埋死”三字,把历史的沧桑感写得十分强烈,使读者产生深深的历史感。

第五、六句“因知往迹多湮沉,下马陌头霜草深。”意思是说,从卫国故城的荒凉景象中,诗人想到了许多往事都已经淹没在尘土之中了。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将往事喻为尘芥一样微不足道的东西;同时用一个反问,表达出诗人对往昔往事的无限怀念之情。“下马陌头”是古代驿道旁设置驿站的地方,也是古代帝王出行的通道,所以用“下马陌头”作为诗人凭吊先贤的起点,形象地点出了诗人的行程起点。

最后两句“尺寸偶然留姓氏,武公康叔渺难寻”,“尺寸”指墓碑上的字迹或雕刻用的尺子,“武公”和“康叔”都是周公旦的儿子,名姬名管,封于武和康。“渺难寻”三字用得非常妙:一方面写出了先贤们的英名早已消逝殆尽,很难寻找;另一方面又暗示出诗人对于先贤们的崇敬之情,表示自己虽然身在天涯海角,但仍不忘先贤们的伟大功绩。

全诗四句一韵,语言简练,意境苍凉。前两句写诗人行至卫国故城时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凭吊先贤蘧伯玉的坟墓时的感受。整首诗既有叙事又有抒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感情真挚深沉,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