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登州守,千秋海市诗。
蛟龙留胜迹,雨雪满荒祠。
才觉乾坤尽,名将日月垂。
丹青馀想像,漂泊识须眉。
岛翠堆虚牖,檐丝罥断碑。
仙灵几延伫,山鬼强攀追。
黯淡苍苔气,凋残碧树枝。
寿陵归国步,邻舍捧心姿。
遍选丹厓字,谁为黄绢词。
寒山公独在,坐卧我于斯。
酒酹沧波远,吟耽夕照迟。
方平有云驾,肯负执鞭期。

【注释】

  1. 五日登州守:作者在登州任上。
  2. 千秋海市诗:指王之涣《登鹳雀楼》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蛟龙留胜迹:留下美好的传说和遗迹。
  4. 雨雪满荒祠:大雪覆盖了荒芜的祠堂。
  5. 才觉乾坤尽:才觉得天地之间已经没有尽头。
  6. 名将日垂:像名将一样垂名后世。
  7. 丹青馀想像:用丹青来描绘想象中的景象。
  8. 漂泊识须眉:到处流浪,认识了很多的人。
  9. 岛翠堆虚牖:岛屿的绿树如翡翠堆积在空荡荡的窗户上。
  10. 檐丝罥断碑:檐边的蛛网缠绕在断石碑上。
  11. 仙灵几延伫:仙人灵物几次在此处徘徊。
  12. 山鬼强攀追:山中的精怪也在这里追逐嬉戏。
  13. 黯淡苍苔气:暗淡的泥土气息。
  14. 寿陵归国步:指唐代画家吴道子曾学画于洛阳的著名僧人智积,后归国,其笔法被赞为“一笔画成”,即吴道子的画。
  15. 邻舍捧心姿:形容邻居家的女子容貌美丽动人。
  16. 遍选丹厓字:遍选天下好字,以书写文章。
  17. 谁为黄绢词:谁能够写出像《黄绢词》那样的词章。黄绢词是东晋女诗人谢道韫的一首咏雪诗,后人常以“黄绢幼妇”来形容女子文雅。
  18. 寒山公独在:指寒山寺的孤独和尚独自在那里。
  19. 坐卧我于斯:坐在寒山寺中,卧在山上,与寒山寺为伴。
  20. 酒酹沧波远:在沧海边饮酒,遥祭远方。
  21. 吟耽夕照迟:吟咏到傍晚太阳西沉。
  22. 方平有云驾:指张方平曾梦见神人驾着云车飞来。
  23. 肯负执鞭期:难道会辜负你的期望吗?
    【赏析】
    这是一首记游诗,写登州(今山东蓬莱县)寒山寺的游历感受。此诗从游历寒山寺的感受落笔,先描写寒山寺的古迹,然后写游历所见,再写所思所感,最后抒发志趣、愿望。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凝炼,意境幽远。
    开头两句点明题旨。寒山寺,位于江苏苏州东北的寒山山下,始建于六朝,历代屡加修葺,成为江南著名的古刹之一。作者登上寒山寺,看到寺中“留胜迹”的许多遗迹,不禁赞叹不已。“才觉”二句,写登上寒山寺后的感慨。这里,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寒山寺的古老和宏伟。“名将”二句,进一步写自己的观感:“才觉乾坤尽”,意思是只有寒山寺才是天地间唯一能令人产生无穷无尽的遐想的地方;“名将日月垂”,则是指寒山寺的建筑风格,既古朴典雅,又庄严肃穆,宛如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一样,垂名后世。这两句诗,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建筑艺术的赞美,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对历史沧桑的感叹。“丹青余想像”,写自己用丹青来描绘想象中的景象。这里的“丹青”,指的是绘画,而“想象”则是说作者通过绘画来寄托自己的情怀。“漂泊识须眉”,写自己到处流浪,认识了很多的人。“岛翠堆虚牖”,“檐丝罥断碑”,都是写寒山寺周围的景色。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寒山寺庙宇的观察,而且也表达了他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仙灵几延伫,山鬼强攀追”,写寒山寺的仙人和精怪,它们都多次在寒山寺徘徊,甚至有些精怪还在这里嬉戏追逐。这两句诗,既表现了寒山寺的神奇风貌,也反映了作者对佛门生活的向往和对山林生活的留恋。
    中间四句,写自己观景时的感受。“黯淡苍苔气”,是对前一句的描写,写寒山寺周围的环境。“凋残碧树枝”,也是对前一句的描写,但更侧重于写树木。这两句诗句,既表现了寒山寺周围的苍凉之美,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寿陵归国步”,是说自己像寿陵少年那样学画,终于学有所成。“邻舍捧心姿”,是说自己学得一手好字,写得非常美妙。“遍选丹厓字”,是说自己遍选天下的好字,准备用来书写文章。“谁能黄绢词?”是说自己不知道谁能写出像《黄绢词》这样的词章。“寒山公独在”,是说寒山寺的和尚独自一人在那里生活。“坐卧我于斯”,是说自己在这里坐着躺着都与寒山寺为伴。这几句诗,既是写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生活经历,也是借以抒发自己的志趣和心愿。
    结尾二句写自己在寒山寺的观景和思考后的感受。“酒酹沧波远”,是在沧海边饮酒,遥祭远方的亲人和朋友。“吟耽夕照迟”,是在黄昏时分吟咏到太阳西沉。这两句诗,既是写自己的观景和吟咏,也是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思绪。“方平有云驾”,是指张方平曾梦见神人驾着云车飞来。“肯负执鞭期”,是说难道会辜负你的期望吗?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总结,也是作者的自问自答。
    这首诗虽然只是记游寒山寺的经历和感受,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对寒山寺的观察和感受,表达了自己对古代建筑艺术的赞美、对历史沧桑的感叹、对佛门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山林生活的留恋等多方面的思想感情。这些思想感情都是与作者自身的身世遭遇分不开的,因此,这首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