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色斜侵磴道齐,短筇长昼足攀跻。
清风发自小池上,红日移于深树西。
暗水檐楹随宛转,遥峰屐齿互高低。
仙源黄发闲相笑,前度渔人到已迷。
【注释】
草色斜侵磴道齐:草色斜着侵入山路。
短筇(qióng):竹竿。
长昼足攀跻(jī):长日里足以攀登。
清风发自小池上:清风吹拂着小池塘。
移于深树西:红日移动至深树西边。
暗水檐楹随宛转:低处流水和檐柱随着曲折的地势流淌。
遥峰屐齿互高低:远处山峰和鞋齿交错,参差不齐。
仙源黄发闲相笑:在神仙源地,白发老人悠闲地相互笑谈。
前度渔人到已迷:前面那个过路的渔民已经迷失了方向。
【赏析】
此诗是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的前半部分。全诗共四句,每句七言,用对仗手法表现景物之美。“遣兴”二字,表明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排遣愁绪,抒发胸中的郁闷,所以诗中多有闲适、轻松、旷达之语。
首句写景,描绘山路上野草青翠欲滴,与石阶相争高下,生动形象。
次句以“足攀跻”作结,既写出了诗人登山的兴致盎然,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豪迈情怀。
后三句则写山间景色和情趣。“清风”、“红日”,都是自然物,也是景物;“小池上”、“深树西”,也都是景物。但它们所起的作用却不同:“小池上”的“清风”使人感到清新爽朗;“深树西”的“红日”使人心旷神怡。“小池上”的“清风”与“深树西”的“红日”相对,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小池”与“深树”相对,形成大小、深浅的对照。“上”与“西”相对,形成上下方位的差异。“小池”与“红日”相对,构成近大远小的空间距离差异。而这一切又是在一条山路上展开的,这就构成了空间位置的差异。这样,“小池上”的“清风”与“深树西”的“红日”就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美妙画面。
最后两句,写游人在山间欣赏美景时的心情变化。“相笑”,即相互欢笑。“已迷”,即已经迷失。“黄发”,指老年人。“闲相笑”和“已迷”,都表现出游人的愉悦心情,而这种愉悦心情的产生,正是由于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和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此诗是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的前半部分。全诗共四句,每句7言,用对仗手法表现景物之美。“遣兴”二字,表明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排遣愁绪,抒发胸中的郁闷,所以诗中多有闲适、轻松、旷达之语。
首句写景,描绘山路上野草青翠欲滴,与石阶相争高下,生动形象。
次句以“足攀跻”作结,既写出了诗人登山的兴致盎然,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豪迈情怀。
后三句则写山间景色和情趣。“清风”、“红日”,都是自然物,也是景物;“小池上”、“深树西”,也都是景物。但它们所起的作用却不同:“小池上”的“清风”使人感到清新爽朗;“深树西”的“红日”使人心旷神怡。“小池上”的“清风”与“深树西”的“红日”相对,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小池”与“红日”相对,形成大小、深浅的对照。“上”与“西”相对,形成上下方位的差异。“小池”与“红日”相对,构成近大远小的空间距离差异。而这一切又是在一条山路上展开的,这就构成了空间位置的差异。这样,“小池上”的“清风”与“深树西”的“红日”就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美妙画面。
写游人在山间欣赏美景时的心情变化。“相笑”,即相互欢笑。“已迷”,即已经迷失。“黄发”,指老年人。“闲相笑”和“已迷”,都表现出游人的愉悦心情,而这种愉悦心情的产生,正是由于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和发现生活中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