扰扰无穷事,吁嗟景教行。
乍闻袄庙火,已见德车旌。
过重牵牛罚,横光啮犬争。
挟强图一逞,莫问出师名。
【注释】
扰扰:纷乱的样子。吁嗟:叹息、感叹。袄庙火:指元军焚烧宋皇宫之事。景教行:即“景教焚”之误,应为“教禁”,指元军焚烧佛寺之事。德车:指南宋的御用车辆;旌:旗子。横光啮:形容狗争斗时咬得难解难分。挟强:指恃强凌弱。逞:满足。出师名:指出兵征讨的名义。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南宋统治者不抵抗、苟且偷安而致国破家亡的愤懑之作。诗中以怨天尤人的口吻,表达了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与斥责。首句写南宋朝廷忙于处理无穷无尽的国事,叹息不已。次句写元兵焚烧了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又纵火烧毁了宋朝的许多寺院,这是南宋朝廷应该感到羞耻的。第三句写元兵焚烧了宋皇宫,又纵火烧毁了宋朝许多佛寺。第四句写元军烧掠之后,仍不断派出使者,向南宋朝廷索贡求币,这使百姓疲于奔命,怨声载道。第五句写在金军的压迫下,南宋朝廷不得不派出军队到北方抗击金军,但因军备不足,屡遭失败,最后只好把罪责推给将领,并借机削夺其兵权。第六句写金军所到之处,到处抢劫杀人。尾联两句直抒胸臆,指出南宋当政者只知图一己之私利,置国家民族大义不顾,根本不问北伐抗金的事。
全诗以怨愤之情贯穿始终,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和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诗人虽身处异族统治之下,但他始终不忘自己的民族使命,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发出了“莫问出师名”的慨叹,充分表达了他“身老沧州犹未归”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怆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