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此方旱,地有千里赤。
江甸流饥民,淮关断沽舶。
米贵淮南时,正值我为客。
今春好雨阳,喜见收二麦。
新陈米未交,斗价尚三百。
又闻故乡田,多蝗土将石。
我家无负郭,更复艰朝夕。
居行两心悸,救贫少长策。
东南民易疲,岂任荒歉积。
中宵望天云,殷忧定何益。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句大意;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指出其运用的手法、表达的情感等;最后结合全诗主旨和作者情感进行赏析即可。此题中“院斋纳凉杂成 其四”一句,是全句的提示,因此需要将前四句与后两首诗联系起来考虑。
“去岁此方旱,地有千里赤”,去年这里天干干旱,地上寸草不生,千里一片枯黄。
“江甸流饥民,淮关断沽舶”,江边荒废的田地上流着饥饿的人们,淮河关口断绝了贩运粮食的船只(指客商)。
“米贵淮南时,正值我为客”,“淮南”指的是当时淮南地区的粮价很高(指诗人客居异乡),而自己又身处此地,生活贫困。
“今春好雨阳,喜见收二麦”,今年春天又降下了及时雨和阳光,可喜的是又收获了两次小麦。
“新陈米未交,斗价尚三百”,“新”是陈年的,“陈”是新米的,“未交”是指还没有交兑,因为新陈米价格不同,所以斗价还高达三百钱。
“又闻故乡田,多蝗土将石”,“又”表示又听到,“又闻”是说又有灾情传来,“故乡田”指故乡的田地。“多蝗”指灾害发生频繁,“多蝗”是说庄稼遭受蝗虫侵害的程度很严重。“土将石”指土地被蝗虫吃得只剩下石头一般坚硬。
“我家无负郭”,“负郭”在古代是指城邑周围的农田。“我家”指诗人自己的家。“无”即没有。“负郭”即没有城郭围绕的田地。
“更复艰朝夕”,又加上早晚劳作的辛苦(指农民生活困难)
“居行两心悸,救贫少长策”。住在家里担心外出的人在外受困,外出谋生的人也忧虑家中的亲人。“居行”即居住与行走。“两心悸”指心中不安。“救贫”指解救贫苦的人。“少长”指年长的和年轻的人。“策”即办法。
“东南民易疲,岂任荒歉积”。“东南”指南部地区,“易疲”容易疲惫,指南方百姓容易感到疲劳不堪。“岂任”岂能忍受。“荒歉积”指连年遭受饥荒。
“中宵望天云,殷忧定何益。”“中宵”半夜时分。“殷忧”即忧虑深重。“定何益”怎么能有益呢?“云”即云彩,天空中的云彩。“中宵望”即半夜里抬头望着天空的云彩。
【答案】
译文:
去年这里天干干旱,地上寸草不生,千里之间都是枯黄色的土地。江边荒废的田地上流着饥饿的人们,淮河口断绝了贩卖粮食的船只。淮南地区物价高得吓人,正碰上自己客居异乡。今年春天下起了及时雨,可喜的是又收获了两次小麦。新旧两种大米还没有交换,斗米价钱还是很贵的。又听说故乡的田里,多蝗虫害的田地将变成石头一样硬的土地。我家没有城墙围绕的田地,更又加上早晚劳作的辛苦,住在家里怕外出的人在外受困,外出谋生的也忧虑家中的亲人。东南地区的百姓容易感到疲劳不堪,岂能忍受荒歉年月积累下来的痛苦!半夜里抬头望着天空的云彩,忧虑深深的又有什么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