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疏嶙峋动九天,番吴待漏罢歌田。
霜鹰整翮功收晚,驳马偏蹄梦应贤。
山色至今悬竹颂,水光从古浣花笺。
寒芜何处寻谯秀,怀古伤时共黯然。

【注释】

赵芷孙,字启霖(1607-1692),号石屋,江南丹阳人。清顺治三年进士,授行人司行人,迁太常寺少卿,以病告归。有《石屋诗集》。陆君申甫是赵启霖的挚友,也是一位才子。

“一疏嶙峋动九天,番吴待漏罢歌田。” 意思是:一封奏折,犹如山岳般耸立,震动九天;蜀地的吴国官员们,都在等待奏折的批复,放下了歌舞娱乐的生活。

“霜鹰整翮功收晚,驳马偏蹄梦应贤。” 意思是:霜雕般的猎鹰,在秋风中振翅高飞,完成了捕食的任务;那匹斑驳的战马,也似乎听到了贤者的呼唤,马蹄偏斜而行。

“山色至今悬竹颂,水光从古浣花笺。” 意思是:山色的美,如同悬挂的竹简上赞美的诗篇;水流的美,如同古代诗人用来洗涤心灵的《浣纱赋》一样澄澈明净。

“寒芜何处寻谯秀,怀古伤时共黯然。” 意思是:那些荒凉的野草,又在哪里能听到谯楼的钟声?只有对历史和时代的怀念,才能引起心中的悲伤。

【译文】

一封奏折,犹如山岳般耸立,震动九天;蜀地的吴国官员们,都在等待奏折的批复,放下了歌舞娱乐的生活。

霜雕般的猎鹰,在秋风中振翅高飞,完成了捕食的任务;那匹斑驳的战马,也似乎听到了贤者的呼唤,马蹄偏斜而行。

山色的美,如同悬挂的竹简上赞美的诗篇;水流的美,如同古代诗人用来洗涤心灵的《浣纱赋》一样澄澈明净。

那些荒凉的野草,又在哪里能听到谯楼的钟声?只有对历史和时代的怀念,才能引起心中的悲伤。

【赏析】

此诗乃赵启霖于康熙十九年(1680)因事被贬四川后,写给友人、同乡兼挚友申甫的。全诗四首,这是其一。作者通过写自己被贬后的心境及对朋友申甫的劝勉,表达了对国家兴亡和人生命运的关注与忧虑。

诗的开头两联:“一疏嶙峋动九天,番吴待漏罢歌田。”写的是作者被贬四川后,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和生活上的困难,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向邪恶势力低头。“霜鹰整翮功收晚”,比喻他像秋天的霜雕一般,在逆境中依然能够奋发努力,最终取得成功;而“驳马偏蹄梦应贤”则是指他的志向远大、品行高尚如一匹忠诚的战马,虽然步履不稳但始终坚定前行。这两联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山色至今悬竹颂,水光从古浣纱笺。”这两句是对前两联的进一步升华。“山色至今悬竹颂”指的是山色之美如同悬挂于竹简上的赞美之词,流传千古;“水光从古浣纱笺”则是说水光之美如同古人用来洗涤心灵、寄托哀愁的“浣纱赋”。这里的“山色”、“水光”分别代表了自然之美和社会之美,而“悬竹颂”、“浣纱笺”则象征着这些美丽的事物能够历经沧桑而永远流传下去。

最后三联是作者对朋友申甫的劝勉和担忧。“寒芜何处寻谯秀?怀古伤时共黯然。”这句诗的意思是:在这荒凉的土地上,我们又能寻找到什么美好的景色呢?只有怀古伤感,共同感到悲哀。这里的“寒芜”和“谯秀”都是指荒凉的景象,而“怀古伤时”则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现在衰败景象的感叹。这种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忧虑使诗人感到悲伤和无奈。

这首诗是一首抒情之作,通过写自己被贬后的心境及对朋友申甫的劝勉,表达了对国家兴亡和人生命运的关注与忧虑。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