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经世才,是治君才,是理民才,使中国不亡,胡诸贤同尽;
孰义约我,孰智开我,孰力弼我,既后死为罪,抑长生可忧。

【注释】:

是经世才,是治君才,是理民才——这三者都是治国之才。

使中国不亡,胡诸贤同尽——如果中国不灭亡,那么那些贤人也会一同殉难。

孰义约我,孰智开我,孰力弼我——究竟是谁用道义来约束我,是谁用智慧来启发我,又是谁用武力来辅助我呢?

既后死为罪,抑长生可忧——既然最后死去会成为过错,那么长久地活着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赏析】:

这首诗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崇祯元年(1628)所作,是一首七绝。诗人以“挽海珠三烈士联”为题,表达了对明朝灭亡的惋惜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不愿苟且偷生的情怀。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堪称佳作。

首句“是经世才,是治君才,是理民才”,直接指出了这三位烈士的共同特点:他们是能够经世致用、治理国家的贤才。他们深知国家的兴亡与个人的荣辱息息相关,因此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奋斗。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第二句“使中国不亡,胡诸贤同尽”,表达了诗人对这三位烈士的深深怀念之情。他们认为,正是他们的牺牲,才使得中国得以保全,避免了国家的灭亡。然而他们却因为自己的行为而遭到世人的非议,甚至遭到了杀害。这种命运让他们倍感凄凉和无奈。

第三句“孰义约我,孰智开我,孰力弼我”,则进一步揭示了这三位烈士的精神风貌。他们并不是出于个人利益而去做这些事的,而是有着高尚的理想和信念。他们认为,只要能够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繁荣昌盛,那么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感动。

第四句“既后死为罪,抑长生可忧”,则是诗人对自己未来命运的忧虑。他担心自己如果一直活着的话,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遭受更多的指责和误解。同时他也担心自己如果真的能够长生不死的话,那么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这种担忧让他倍感压力。

整首诗通过这三位烈士的故事,展现了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和勇敢,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们应该时刻铭记他们的精神,并将其传承下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