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蹇寻山冒残暑,食宿招提已四五。
仙嶂灵湫那得逢,枉使人畜挥汗雨。
精庐雕饰为檀越,佛衣陊剥见黄土。
佛法一线在戒坛,叩门先听松声寒。
横广平台五十步,穆穆护法排苍官。
墨云倒垂逾万斛,压折白石回阑干。
潮音震荡纤壒扫,气象已足肃群顽。
矫如神龙下听去,赫若天王司当关。
十松庄慢皆异态,各各凌霄斗苍黛。
一株偃蹇甘独舞,不与群松论向背。
此树问年臆可知,开皇下迄耶律代。
门内白足鸣鼓钟,年年传法欺愚蒙。
何人饱食携坐具,享此万壑清凉风。
风动树开见山趾,帝畿浩浩穷百里。
长波如带抱坛来,历劫不枯桑干水。
回望西山众精蓝,只如房蜂与穴蚁。
彼法开山信有人,善踞灵奇为栖止。
定知末法三千年,法终不灭松不死。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玄奘所作的一首咏物诗。
第一句“策蹇寻山冒残暑,食宿招提已四五。”描绘了作者冒著炎热的暑气,沿着山路寻找寺庙的场景。
接下来的句子中,“仙嶂灵湫那得逢,枉使人畜挥汗雨。”表达了作者在寺庙中的所见所闻。这里的“仙嶂灵湫”指的是寺庙附近的山景和湖泊,而“枉使人畜挥汗雨”则形容了作者和人们在此地的劳累和辛苦。
第三句“精庐雕饰为檀越,佛衣陊剥见黄土。”描述了寺庙内部的装饰情况。这里提到的“檀越”是指施主,而“佛衣陊剥”则描绘了寺庙中佛像身上的尘土。
第四句“佛法一线在戒坛,叩门先听松声寒。”表达了作者对寺庙内佛法传承的重视。这里的“戒坛”是指寺庙内的法坛,而“叩门先听松声寒”则描绘了作者在进入寺庙时,先听到的是松树的声音。
第五句“横广平台五十步,穆穆护法排苍官。”描述了寺庙周围的环境。这里的“横广平台”是指寺庙前的广阔平台,而“穆穆护法排苍官”则描绘了寺庙周围庄严的护法神像。
第六句“墨云倒垂逾万斛,压折白石回阑干。”描绘了天空中的云彩。这里的“墨云倒垂逾万斛”形容了云层厚重的程度,而“压折白石回阑干”则描绘了云层给栏杆带来的压力。
第七句“潮音震荡纤壒扫,气象已足肃群顽。”描绘了寺庙中的氛围。这里的“潮音震荡纤壒扫”形容了寺庙中声音的洪大和清晰,而“气象已足肃群顽”则描述了寺庙中威严的气氛。
第八句“矫如神龙下听去,赫若天王司当关。”描绘了寺庙中的人物形象。这里的“矫如神龙下听去”形容了人物的威武姿态,而“赫若天王司当关”则描述了寺庙中威严的气氛。
第九句“十松庄慢皆异态,各各凌霄斗苍黛。”描绘了寺庙中的树木。这里的“十松庄慢皆异态”形容了树木形态各异,而“各各凌霄斗苍黛”则描述了树木高耸入云的景象。
第十句“一株偃蹇甘独舞,不与群松论向背。”描绘了一棵树的姿态。这里的“一株偃蹇甘独舞”形容了一棵树独自舞蹈的姿态,而“不与群松论向背”则描述了树木独立自主的性格。
第十一句“此树问年臆可知,开皇下迄耶律代。”描述了这棵树的历史。这里的“此树问年臆可知”表示作者根据树木的特征推测出了它的历史,而“开皇下迄耶律代”则表示这棵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开皇年间,直到辽朝时期的耶律时期。
第十二句“门内白足鸣鼓钟,年年传法欺愚蒙。”描述了寺庙的门内景象。这里的“白足鸣鼓钟”表示寺庙门前有人敲击木鱼和钟鼓,而“年年传法欺愚蒙”则描述了寺庙常年进行传法活动,以此来欺骗无知的人。
第十三句“何人饱食携坐具,享此万壑清凉风。”描绘了前来参拜的人们。这里的“何人饱食携坐具”表示有许多人携带供品前来参拜,而“享此万壑清凉风”则形容了参拜者感受到的清凉氛围。
第十四句“风动树开见山趾,帝畿浩浩穷百里。”描述了参拜者看到的景象。这里的“风动树开见山趾”表示参拜者看到风吹动树木,露出了山脚的部分,而“帝畿浩浩穷百里”则形容了皇帝的国土辽阔无边。
第十五句“长波如带抱坛来,历劫不枯桑干水。”描绘了寺庙周围的景象。这里的“长波如带抱坛来”表示水流环绕着寺庙,形成一条长带状的景观,而“历劫不枯桑干水”则形容了河流历经千年仍然不枯竭的情况。
第十六句“回望西山众精蓝,只如房蜂与穴蚁。”描绘了作者对寺庙周围环境的回顾。这里的“回望西山众精蓝”表示作者回头望去,看到了众多精美的建筑,而“只如房蜂与穴蚁”则形容了这些建筑如同蜜蜂和蚂蚁般微小但数量众多。
第十七句“彼法开山信有人,善踞灵奇为栖止。”描绘了寺庙的建筑风格。这里的“彼法开山信有人”表示佛教在这个地方得到了发展和支持,而“善踞灵奇为栖止”则形容寺庙的建筑具有独特的灵性和美感。
第十八句“定知末法三千年,法终不灭松不死。”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永恒的信念。这里的“末法三千年”表示佛教在历史上经历了三千年的变迁,而“法终不灭松不死”则强调了佛教的精神不会消失,即使时间流转,它仍然能够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