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何在。
悄不见、歌容舞态。
有阁外、西山几点,槛外长江一带。
只共他、少年王郎,凭阑感叹无聊赖。
却客底逢欢,尊前得句,序出风流佳槩。
又怎奈、嬉游处,人散后,韶华易改。
如今但暮雨,朝云来去,落霞孤鹜长千载。
此情谁解。
叹萍踪、我亦漂流,未了江山债。
霜髭尽短,赢得愁心似海。
【注释】
滕王阁 :在江西南昌市西南,唐初文学家、政治家、改革家、画家、音乐家李元婴任滕王时所建。后为历代诗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登临此楼,写下了千古绝唱《滕王阁序》。
何 :哪里。
悄不见:静悄悄的看不见。
歌容舞态:歌舞时的美好姿容和动作。歌,指歌唱;容,指容貌;舞,指跳舞。
阁外:阁栏杆之外。
西山:指赣江两岸之山,因江西一带多山,故称。
槛外长江一带,槛内青山相对。槛,栏杆。
共他:与它。王郎:指李元婴。李元婴是唐初著名才子,曾任洪都(今江西南昌)都督。
凭阑感叹无聊赖:站在栏杆上长叹,觉得无所用心而感到无聊。
却客底逢欢:在主人面前逢场作乐,尽情地享受欢乐。
序出风流佳槩:写出了豪放的风雅气派。序,这里指序诗;概,概数词。
又怎奈:又怎么能奈何?
嬉游处,人散后:游乐之处,人散之后。
韶华易改:美好的年华容易改变。
如今但暮雨,朝云来去,落霞孤鹜长千载:现在只有黄昏的细雨,早晨的浮云,孤独的鹜鸟,长久地飘荡于天际。
此情谁解:这种感情是谁理解呢?
叹萍踪、我亦漂流,未了江山债:感叹自己的像浮萍一样漂泊不定,未偿还过国家山河。未了,没有结束。
霜髭尽短,赢得愁心似海:我的胡须已白如霜,所以愁闷的心就像无边无际的大海。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怀古之作,借对昔日滕王阁胜景的回忆抒发自己身世飘零之感和壮志难酬之意。全篇以“滕”字贯串始终,从滕王阁到滕王旧游之地,再由往事联想到自身,层层推进,层层转折,最后归结到“江山”,使主题更加突出。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这首怀古诗既有深沉的感慨,又有慷慨激奋的气势,表现出一种旷达的胸怀。
起首两句直写滕王阁的冷落凄凉,使人想起当年滕王高阁凌绝顶,滕王画舸正中流。滕王阁的壮丽辉煌,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词人登上了高楼,凭栏远望,只见一片寂寥景象,往日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如今已是物是人非,令人不胜感慨,于是词人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有阁外、西山几点,槛外长江一带。”这几句写景,笔法简练,意境苍凉。西山几点是明点秋色萧瑟之感;槛外长江一带是暗点江水悠悠之意。“只共他、少年王郎,凭阑感叹无聊赖。”这三句是说词人凭栏眺望,不禁想起了当年的滕王阁中歌舞升平的盛况,以及那些年轻英俊的王侯公子们。他们在这里饮酒作乐、谈笑风生,而今自己已远离尘世,空自感叹人生之无常。“却客底逢欢”,则是说词人虽然身处他乡,却仍然能与故交好友开怀畅饮。然而好景不长,酒醒之后,词人又回到了现实之中。
过片三句承前启后。“却客底逢欢”四字一转,“尊前得句”二句又一转,词人将目光从眼前的景物转向了内心世界。“序出风流佳槩”,意思是写出了豪放的风雅气派。“又怎奈嬉游处,人散后”,这两句则把镜头拉回到眼前的景象,原来词人的好友们也都已离去,只剩下自己一人面对眼前的美景,只能徒增伤感而已。“如今但暮雨朝云,落霞孤鹜长千载”,是说如今的滕王阁只有暮雨朝云、落霞孤骛相伴,而不再有人欣赏这些美景了。“此情谁解”,是说这种感情又有谁能理解呢?“叹萍踪、我亦漂流,未了江山债”,这两句则是词人对自己处境的感慨。他感叹自己的像浮萍一样漂泊不定,未偿还过国家山河。这几句既是对现实的感慨,又是对历史的回忆,更是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结尾三句收束全词,以议论入文,使全词显得更为浑厚有力。“霜髭尽短,赢得愁心似海”,这是词人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概括。他的白发已经斑白,但是心中的愁绪却像无边无际的大海一样深广。这一层意思表面上是写自己的愁苦,但实际上是借愁苦之极来表达自己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霜髭”二字既形容了自己的年岁已老,也暗含了自己的功业未就之意;而“赢得愁心似海”,则表达了自己为国家、为民族担忧、忧虑的心情。
整首词通过描写滕王阁的历史变迁和自己对滕王阁的思念之情,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同时,词人在表达自己情感时,也巧妙地运用了许多典故和比喻,使得整首词充满了诗意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