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发诵汉史,仰止博陵崔。
亭伯既翩翩,子玉亦多才。
实也少沉静,卓然出尘埃。
惟读政论篇,不能不徘徊。
文以严致平,兹言何为来。
王道尚宽仁,岂尽欺我哉。
解网非罢软,斯民良可哀。
子真激一时,无乃未细裁。
陈君宰兹土,膏泽日益培。
借问何以治,闻赋山有台。
申韩非我学,视民如婴孩。
一破崔生论,俾我心目开。
君常持此念,阳春为君回。
心与造化游,千秋常恢恢。

【注】

  1. 束发:头发束起来。
  2. 汉史:指汉代的史书。
  3. 亭伯:即崔亭伯,字子伯,博陵人。
  4. 实也少沉静:指崔颢本人性格沉稳。
  5. 唯:只。
  6. 文:这里用作动词,以……为文。
  7. 王道:君王之道。
  8. 解网:解除对百姓的赋税。
  9. 申韩:指战国时期的两个著名法家人物。申不害、韩非子。
  10. 一破:指打破。
  11. 陈君:指陈万。
  12. 膏泽:恩惠。
  13. 阳春:这里比喻美好的时光。
  14. 恢恢:辽阔广大的样子。
    【译文】
    你年轻时就学习历史,敬仰博陵的大儒崔亭伯。
    你的性格既潇洒又文雅,才华又如此出众。
    但你却有些沉静,能超出尘世之外,超然独立。
    你只是读政论,不能不为其中所动。
    你的文章以严谨著称,这样的文章怎能不来呢?
    君主之道应宽厚仁慈,难道尽欺骗我吗?
    解除赋税不是放弃严刑峻法,这样民众才会感到悲哀。
    你激励一时的人,没有仔细考虑吗?
    崔亭伯曾批评过你过于严厉,现在你却能改变他的看法,真是令人钦佩。
    你是陈万,治理这地方的人,恩泽一天天增多。
    我向你请教怎样治理好百姓的问题,你回答我说你听说山有台。
    你说申不害和韩非子的学说都是自己的学问,把百姓当作婴儿来看待。
    一旦打破了崔亭伯的观点,使我心目为之一开。
    你常常持这个观点,用阳光温暖人心。
    你的心胸与天地相通,永远宽广无边。
    【赏析】
    这是一首赠给陈安平子万并祝寿的诗。全诗从赞颂崔亭伯开始,进而赞美诗人自己,最后祝愿陈万长寿,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首句“束发诵汉史,仰止博陵崔”,是说诗人年轻时就喜爱历史,尊敬博陵的崔先生。这里的“束发”是指古代男子二十岁束发成髻(束发),所以这句诗的意思是“二十岁时就开始学习历史”。而“仰止博陵崔”中的“仰止”是指仰望和景仰的意思,表示诗人非常尊敬博陵崔先生,把他看作自己的榜样。
    第二句“亭伯既翩翩,子玉亦多才”,是说崔亭伯不仅风度翩翩,而且才华横溢,是个多才多艺的人。这里用了“子玉”作为对崔亭伯的尊称,是因为崔亭伯的字就是子玉。
    第三句“实也少沉静,卓然出尘埃。”则是对崔亭伯性格的评价。“实也”是实诚的意思,“少沉静”指的是崔亭伯虽然性格稳重,但有时显得有些沉默寡言。“卓然出尘埃”则意味着崔亭伯虽身处高位,却不显骄横自大,而是保持着一种清高的气质。
    第四句“惟读政论篇,不能不徘徊”,则是在赞美崔亭伯的学问深奥,让人读后难以忘怀。这里的“徘徊”是指反复思考、沉吟的意思。
    第五至八句是对诗人自身性格特点的描写。“文以严致平,兹言何为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文章严谨细致,因此才能写出如此平和的作品。这一句表明诗人谦虚地将自己的作品归功于客观事实和主观努力。“王道尚宽仁,岂尽欺我哉。”意思是我认为君王之道应该宽厚仁慈,而不是一味地压迫百姓。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治国理念的理解,认为真正的统治者应该关心民生疾苦,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权力和利益。
    第九至十二句是在赞扬崔亭伯的成就。“解网非罢软,斯民良可哀。”“解网”在这里指的是减轻人民的负担,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非罢软”则是指崔亭伯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严刑峻法,而是继续执行法律以维护社会秩序。这两句诗赞扬了崔亭伯的治国理念,认为他是一个既有人情味又能坚持原则的贤明君王。“子真激一时,无乃未细裁。”则是在称赞崔亭伯的影响力很大,他的言论和行为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反响。这里的“激一时”指的是崔亭伯的影响力深远,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和行动。“无乃未细裁”则是诗人对自己能否完全理解并接受这一影响的自我质疑。
    第十三句“陈君宰兹土,膏泽日益培”,是说陈万治理这个地方,使百姓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培养。这里的“膏泽”指的是恩泽、福泽,用来比喻陈万的政绩。“日益培”则是指随着时间的流逝,陈万的政绩越来越显著。
    第十四句“借问何以治,闻赋山有台”中“何以治”询问的是治理的方法或道理。“闻赋山有台”则是诗人听到关于陈万治理山上有台的故事后产生的想法。这里的“赋山有台”是一个典故,出自《诗经·小雅·甫田》中的“我取其蔡,食我农夫。自古烈考,职禄伊否?我有旨禄,亦无射处!我取其蔡,食我农夫。自古烈考,职禄伊休!”意思是我取走它的草木,让它的农夫得以生存;自古以来伟大的君主,他们的俸禄都充足吗?我有俸禄,也有可以居住的地方;我取走它的草木,让农夫得以生存;自古以来伟大的君主,他们的俸禄都充足吗?
    第十五句“申韩非我学,视民如婴孩。”是说陈万并不是简单地学习了申不害和韩非子的学说,而是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真正做到了将百姓视为自己的子女一般爱护。这里的“非”是否定的意思,“婴孩”指的是幼童。“申韩”指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学者申不害和韩非子。
    第十六句“一破崔生论,俾我心目开。”则是诗人对陈万的赞赏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里的“一破崔生论”指的是打破了崔亭伯的一些观点或者看法。“俾我心目开”则是说陈万的思想让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第十七、十八句“君常持此念,阳春为君回。”是说陈万一直持有这样的观念:要做一个仁爱之君,这样才能让百姓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这里的“阳春”指的就是春天,寓意着温暖和希望。“回”在这里指的是回转、回复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陈万经常持有这样的观念:做仁爱之君,让百姓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
    第十九句“心与造化游,千秋常恢恢。”是说诗人的心与自然界相融合,永远广阔无垠。这里的“与造化游”指的是与自然相融合,形容诗人心境开阔,不受外界干扰。“千秋常恢恢”则是说无论时间如何变迁,诗人的心境始终宽广无比,永远不会有所限制。整句话表达了诗人胸怀壮志、气度非凡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