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羌无人,征车缅逍遥。
溪流多晚凰,众草鸣萧萧。
忽出乔木外,始闻争渡嚣。
残雪尚峻陂,劲霜无完条。
沙痕映回渚,岸势通流潮。
舻帆日夕佳,下上同孤摇。
矫鸥背人去,鯈鱼猝珠跳。
蜿蜒堤上烟,隐隐归渔樵。
玄览憺相怡,山川正予招。

【注释】

①旷野羌无人:空旷的野外没有人。羌:同“旷”,空阔。

②征车缅逍遥:远行的车辆悠然自得地行驶着。

③溪流多晚凰:溪水边聚集着许多凤凰。晚凰:傍晚的鸾鸟,指鸳鸯。

④众草鸣萧萧:众多的草丛中发出阵阵萧飒的声音。

⑤乔木外:高大的树木之外。

⑥争渡嚣:争抢渡河声浪。

⑦残雪尚峻陂:残存的积雪覆盖着高坡。

⑧劲霜无完条:强劲的寒霜使树枝没有完全长满叶子。

⑨沙痕映回渚:沙洲上的足迹被晚霞映照成一片金色。

⑩岸势通流潮:堤岸的形势随着水流的方向而曲折延伸。

⑪舻帆日夕佳:傍晚船帆在天空下显得格外美丽。

⑫鯈鱼猝珠跳:鯈鱼突然跃起,好像珍珠跳跃似的。

⑬蜿蜒堤上烟:堤防上缭绕着袅袅炊烟。

⑭隐隐归渔樵:隐隐约约看见渔人和樵夫回家的身影。

⑮玄览:深深地观察。憺:安适,愉快。

⑯山川正予招:山川与我相招,我与之相应合。

【译文】
空旷的原野没有人影,远行的车队逍遥自在,
溪边有一群鸳鸯,草丛中传来阵阵萧瑟之声,
忽然从高大的树林里走出,才听到争先恐后的渡河声浪,
残存的白雪覆盖着山岗,坚毅的寒霜让树梢无法再长出嫩叶,
沙洲上的足迹被晚霞映照成一片金色,堤岸的形势随着水流的方向而曲折延伸,
傍晚时分帆影在天边飘舞,上下起伏,如同孤舟摇摆,
矫健的鸥鸟背向人飞去,鯈鱼跃起,像珍珠一样跳动,
弯弯的堤防上弥漫着烟雾,隐隐约约看见渔人和樵夫回家的身影,
深深观察大自然的奥妙,感到心旷神怡,
山水之间正是我所向往的地方。

【赏析】
《白河渡》是唐代诗人张仲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田园风光图。前四句为第一段,写渡头景色;后六句为第二段,写渡头生活情态。全诗以静景开头,以动景结尾,中间穿插人物活动、声音、色彩等描写和心理活动的反映,生动传神,富有情趣。
首联“旷野羌无人,征车缅逍遥。”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辽阔的田野之中,这里没有人影。然而,这并不妨碍远行的车队悠然自得地行驶着。这一句通过对比,既突出了渡口的开阔,又为下文的描写埋下了伏笔。
颔联“溪流多晚凰,众草鸣萧萧。”继续描写渡口周围的环境。溪水中栖息着许多鸾凤般的鸳鸯,草丛中传来阵阵萧瑟之声。这一联不仅描绘了自然景物的美丽,更通过“多”与“鸣”字的运用,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
颈联“忽出乔木外,始闻争渡嚣。”则转入了渡头的场景。忽然之间,高大的树木之外出现了一片繁忙的景象——人们正在争相过河。这两句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现了渡口的热闹场面。同时,“争渡嚣”一词也巧妙地捕捉了渡口特有的喧嚣氛围。
尾联“残雪尚峻陂,劲霜无完条。”则进一步描绘了冬日的景色。残存的积雪覆盖着高坡,强劲的寒霜让树枝无法再长出嫩叶。这一联通过对冬日景象的细致刻画,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诗意。
最后两句“沙痕映回渚,岸势通流潮。”“沙痕映回渚”,指的是沙洲上的足迹被晚霞映照成一片金色。“岸势通流潮”则是说堤岸的形势随着水流的方向而曲折延伸。这两联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现了渡口的自然景观。同时,“映回渚”与“通流潮”这两个词组也形象地描绘了渡口的特点。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