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午寒色薄,举意何轩轩。
翔鸦导我出,晴霭纷郊原。
颓绿显故畦,带陴髡柳存。
土膏缝裂痕,万荄饮其仁。
脱命垆火间,挂眼景复新。
岩雪敌日气,负嵎殉军屯。
雁鹜曳长影,漠漠炊烟村。
孑立倚残垒,哀角驱精魂。

【译文】

中午的寒气已渐渐散去,举目四望天空高朗。

飞翔的乌鸦引导我走出郊野,晴空万里,原野上弥漫着淡淡的云雾。

颓败的草木显现出曾经的田畦,只有那些被砍伐了的柳树还残留在田间。

土地松软,裂痕中渗进了泥土的气息,万根草根吸足了雨水的滋润。

从灰烬中挣扎出来的生命,又重新挂上了新生的希望。

山岩上的雪和太阳的光芒相抗衡,负隅顽抗的军队仍在军屯。

大雁和鹜鸭拖着长长的影子,漠漠炊烟升起的村庄里,传来阵阵哀婉的号角声。

我孤单地倚立在残破的堡垒上,哀伤的号角声驱赶着我的精神。

【注释】

亭午:中午;亭,古时指一种有盖无柱的建筑。

轩轩:形容气势高远的样子。

翔鸦:飞翔的鸟儿。

导我出:引我走出。

晴霭:晴朗的雾气。

颓绿:枯黄的草木。

带陴(bī):长在城基上的草木。

土膏(juàn)缝:泥土裂开缝隙。

万荄(gāi):许多草根。荄是草根的意思。

脱命:脱离死亡。

垆火(lú huǒ)间:炉灶旁。

景:景色、景象。

岩(yán)雪:山间的雪花。

负嵎(yú):面对险阻。

负:背倚;嵎:山崖。

军屯:军营驻扎。

雁鹜:大雁和鹭鸶。

曳:拖拉。

精魂:精神、灵魂。

【赏析】

此诗为《江汉》组诗第三首。诗人以“步郭外郊望”开篇,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他站在郊外,欣赏着阳光明媚的景象,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然而,这种美景只是短暂的、瞬间的,很快就要消失。因此,他感叹道:“亭午寒色薄,举意何轩轩。”这里,诗人通过对比来表达自己的感慨。他看到阳光明媚,心情变得舒畅;但同时也感到寒冷刺骨,心情变得沉重。这种对比,既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也表达了他对生活中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人继续观察周围的景物,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物。他发现,飞翔的鸟儿引领着他走出了郊外,来到了原野上。这里的原野,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一片宁静、和平的景象。诗人对此感到非常欣慰,于是他发出了感慨:“翔鸦导我出,晴霭纷郊原。”这里,诗人通过描绘鸟儿引领自己走出了郊外的景象,表达了他对自由、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对战争带来的破坏表示了不满和惋惜。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很快,诗人就感到了一种孤独和无助。他发现自己独自一人站在废墟上,面对着荒凉的原野。这让他感到非常难过和痛苦,于是他发出了感慨:“颓绿显故畦,带陴髡柳存。”这里的“颓绿”、“带陴”和“髡柳”,都是诗人对废墟上枯萎的草木和被砍伐的柳树的描绘,它们象征着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毁灭。同时,这些景物也让诗人感到了孤独和无助。

诗人并没有放弃希望。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新的希望出现。于是,他又发出感慨:“土膏缝裂痕,万荄饮其仁。”这里的“土膏”和“万荄”,都是诗人对大地和草根的描述。他认为,虽然大地已经遭受了战争的破坏,但它仍然孕育着新的生命力,草根们也在吸收着大地的养分,等待着春天的到来。这是一种对生命的赞美和对希望的期待。

诗人以“脱命垆火间,挂眼景复新”作为结尾。这里的“脱命”和“景复新”都是诗人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慨。他认为,尽管生活中充满了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能够勇敢面对,就能够找到出路,迎接新的希望。这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深刻,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内心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期望。它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有对战争破坏的不满;既有对自由和平生活的向往,也有对孤独无助的感慨;既有对大地和生命新生的期待,也有对希望和未来的展望。这些都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也是它的价值所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