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瓮隐隐,怒涛滚滚。
簸宋掀梁,淘吴洗晋。
谁泛水调清讴。
是邻舟。
望中一抹斜阳恨。
可怜消尽、六代金粉。
老夫还记旧扬州。
红袖悠悠。
满江楼。
【注】
①“月照梨花”句:月光照映着梨花。
②“铁瓮”句:指镇江的铁瓮古塔。
③“簸宋掀梁”句:比喻长江的浪涛。宋为宋朝,梁为南梁。
④“六代”句:泛指南朝(宋、齐、梁、陈)和东晋时期。
⑤“红袖”句:红袖在扬州歌舞升平时,有“十里红妆看使君”之语。
【译文】
月光照映着梨花,送纬云弟渡江到广陵。
铁瓮城隐隐约约,怒涛滚滚涌来。
翻动宋朝掀起梁朝,洗涤吴地洗清晋朝。
哪能听到邻舟的水调清讴?
望中一抹斜阳令人遗憾,可怜消尽了六代的金粉。
老夫还念旧日的扬州,红袖悠悠,满江楼。
【赏析】
此诗写诗人对故国的怀恋之情。首联写渡江所见,二、三联写渡江后所见,末联写渡江后的感慨,全诗情景交融,情深意长。
诗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壮阔的图景:“月照梨花”、“铁瓮隐隐”,以月照梨花勾勒出一片清丽明艳的境界;“铁瓮隐隐”、“怒涛滚滚”,则又展现出一派雄浑磅礴的景象。这里,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画面,使人仿佛看到了一叶扁舟载着诗人在滔滔大江东流,直下万里。这种用笔简炼而气势恢弘,可谓“一字千里”(《杜少陵集详注》)。
前两联的描绘,虽然只是略施丹雘,但景物的鲜明形象已跃然纸上。诗人的思绪也随着这一画面展开,从眼前的江水波涛,联想到历史的沧桑变化。“谁泛水调清讴”,“是邻舟”,诗人的目光从眼前的江上掠过,落在那一艘正在渡江的船上,船上的人正唱着水调清讴,歌声悠扬。这歌声勾起了诗人对故国的回忆。他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过的那些繁华的朝代——宋、齐、梁、陈。“望中一抹斜阳恨”,斜阳西下,暮霭沉沉,江面泛起层层涟漪。诗人站在岸边,凝望着眼前这幅景象,心中不免生出一丝遗憾,感到一种深深的怅恨。这一句既写出了景色,更写出了作者的情怀。
“可怜消尽”四句,诗人把目光从眼前的江上收回,转而投向远方——昔日的扬州城。“六代”指的是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金粉”在这里借指豪华富丽的生活。诗人在感叹过去之后,忽然又想到了自己的故乡。“红袖悠悠”,这里的“红袖”指的是扬州的歌伎舞女。“满江楼”,即扬州的名胜之一——春台楼,因临江而得名。这句诗既写景,又寓情。诗人在想象中回到了扬州,那里有歌伎舞女,有繁华的市场,有高高的楼阁,有美丽的风景。然而这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已消失无踪,只剩下一片凄凉和萧瑟。“红袖悠悠”中的“悠悠”,是形容歌伎舞女的神态悠闲自得。而诗人心中的那份失落和怅恨,却是永远也难以弥补的。《杜少陵集详注》引黄鹤子云:“‘红袖悠悠’,言其人虽老矣,然其风流犹存也。”这是很有道理的。诗人虽然已经老去,但他那种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是不会变的,这也是他能够在异乡忍受寂寞,继续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诗人再次回到眼前的景象,面对江水滔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遭遇,不由得发出一声深沉的叹息:“可怜消尽六代金粉”。这一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诗人的感叹,既表达了他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又表达了他对当前处境的不满;既抒发了他个人的感情,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