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继苦县家声,令弟幸联姻,欲效三号哭李耳;
千古寻密州故事,长男欣作婿,翻教一恸报苏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然后理解诗歌的内容,最后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本题是一首悼念挽联,“苦县”为古地名,在今河南夏邑县东南。李如纲字文叔,号三松居士(一作三松居士),北宋文学家,有《三松斋集》十卷传世。
第一联:七旬继苦县家声,令弟幸联姻,欲效三号哭李耳;
“苦县”,即夏邑,位于今河南省东部。“继苦县家声”,意谓李文叔的家族因他而声誉鹊起,名声远播。“令弟”,指李文叔弟弟的儿子,李文叔与弟弟结亲后,李文叔的名声更加大振。“三号哭李耳”,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死后,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都穿白衣,戴白帽,不饮酒吃肉,哭泣之声充满天地,所以称“号哭”。这里暗指李文叔之死,他的门人学生为之披麻戴孝,痛哭流涕,以示哀悼。
第二联:千古寻密州故事,长男欣作婿,翻教一恸报苏髯;
“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长男”,长子。“苏髯”,苏轼,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画家、散文家,其为人豪放不羁,其文纵横跌宕。苏轼与李文叔同乡,且二人都是文人雅士,故此处应是指苏轼。“一恸”,意为极其悲痛。
赏析:
此联对仗精工,用典贴切。首句“苦县”,即夏邑,位于今河南省东部。“继苦县家声”,意谓李文叔的家族因他而声誉鹊起,名声远播。“三号哭李耳”,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死后,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都穿白衣,戴白帽,不饮酒吃肉,哭泣之声充满天地,所以称“号哭”。这里暗指李文叔之死,他的门人学生为之披麻戴孝,痛哭流涕,以示哀悼。
次句“千古寻密州故事”,意指李文叔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一带)任职时留下了许多佳话。李文叔曾任密州太守,他在密州期间,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然而不幸的是,他在任期满后便不幸病逝了。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将他的故事流传下来,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尾联:“长男欣作婿,翻教一恸报苏髯。”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李文叔的长男(儿子)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归宿,他成为了苏东坡的门生(弟子)之一。在这里,“一恸”一词再次出现,它既是指李文叔本人的悲痛之情,也是指李文叔的学生们对他的哀悼之情。他们为李文叔的离世感到万分悲痛,这种悲痛之情溢于言表,令人动容。
这首诗以挽联的形式缅怀了李文叔这位伟大的文人骚客。诗中通过描绘他生前的辉煌事迹和身后的哀痛场景,展现了他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同时,诗中的典故和诗词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