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凄悄悄。
咽纸灰风细,旧句吟鲍。
睇苦颦酸,去去谁怜,相依露月沙草。
清明过也中元近,乞冷饭、鸦狐残饱。
闭那家、败箨荒园,宿火夜深明到。
如梦人天夙世,怨恩怅异路,何地寻好。
隐隐楼台,酒海铜山,绿女红男歌笑。
毡寒卷敝穷难送,怪一样、冬烘头脑。
带断磷、飘灭烟丝,佛阁又钟鸣了。
【译文】
疏影婆娑,鬼影凄清。风轻轻吹过,纸灰飘散,低声吟唱着鲍照的诗句。看那苦楚的面容和酸涩的表情,去也无人怜惜,只能依靠露水月色中的沙草为伴。清明时节过去,中元节也即将来临,乞求冷饭、鸦和狐狸吃饱残存的食物。关上那破败的竹楼,荒废的园地,在夜深时点起火堆。如同梦中人天的世界,怨恨恩典,怅然若失地走在异路,何方能找到好的归宿?隐约可见楼台,酒海铜山,绿衣红裙的歌女笑女欢声盈耳。毡被卷得破旧,穷困潦倒难于送行,怪一样,冬天头脑发热。带子断了,磷火消散烟丝,佛阁又响起了钟鸣。
【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词,写词人对亡妻的怀念之情。此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叙事抒情,情景交融,哀伤悲切。全词以“梦”字为纲贯全文,从梦境到现实,再回到梦境;从追忆往昔的欢乐,到感叹生死相隔的痛苦,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词的开头三句,先以“疏影”二字总领全篇,勾勒出一幅阴森可怖的鬼影婆娑图。“凄凉悄悄”四字,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接着,笔锋一转,写鬼影之“咽纸灰风细”。这一句既写出了鬼影之幽怨悲凄之状,又暗示了鬼影之来历。“旧句吟鲍”,是说鬼影在低泣吟诵鲍照诗句:
“故国东望日出,客心愁怯暮霜。”(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睇苦颦酸”,则是说鬼影在苦思苦想,其表情之酸楚,令人难以忍受。“去去谁怜”,是说谁怜惜这苦思苦想、苦痛缠身的鬼影呢?“相依露月沙草”,又是说鬼影与露水、月光、沙草相伴而生活。这几句,将鬼的孤独无依、苦思悲泣之状写得淋漓尽致,充分表达了亡妻生前对亡夫的思念之情。
“清明过也中元近,乞冷饭、鸦狐残饱。”清明过后,中元节已至,此时正是讨饭的日子,乌鸦、狐狸等小动物都吃饱了残食剩饭。词人的亡妻,生前也经常挨饿受冻,死后更是没有留下多少财产,所以词人在这里借物抒怀,暗指亡妻生前的生活状况。
“闭那家、败箨荒园”,意思是说关上门吧,那里已经荒废了。这一句,既是说亡妻生前生活的场所荒废了,也是说亡妻的亡灵已归去了尘世,不再受人间烟火污染。
“如梦人天夙世,怨恩怅异路,何地寻好。”这几句是写词人对亡妻的怀念之情。他想到自己和亡妻在天宫里过着快乐的生活,但这种幸福是短暂的,转眼间便成了一场空。他想到自己和亡妻在人间过的是苦难的生活,彼此不能相见,只能在梦中相见。这种思念之情是何等的痛苦啊。最后两句是说,哪里能找到一处可以让自己和亡妻相会的地方呢?这里的“好”字,既是对亡妻的一种安慰,也是一种无奈的叹息。
词的下片写词人自己的处境。开头两句“隐隐楼台,酒海铜山,绿女红男歌笑。”写的是词人自己在一座楼台上饮酒作乐的情形。楼台高耸,酒浪滚滚,酒海波涛翻涌,铜山巍然屹立在面前,一群绿衣红裙的歌女笑男正在欢快地唱着曲子。这几句描绘了一个热闹而又繁华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来反衬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寂寞。
“毡寒卷敝穷难送”,是说毡衣已经破了又破,连一件新的毡衣都无法买到。这一句既是说词人家境贫穷到了极点,又是说词人情何以堪,内心十分痛苦。“怪一样,冬烘头脑。”这两句是说奇怪呀!冬天竟然头脑发热。这一句既是说词人心绪烦乱,又是一种自嘲。“带断磷、飘灭烟丝”,是说腰带断了,磷火消失烟丝飘散了。这一句是说词人的心情更加烦乱不安了。“佛阁又钟鸣了”是说佛阁里的钟声再一次响起了。这一句是说词人的内心更加空虚寂寥了。
整首词以“梦”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回忆往事来抒发亡妻的遗容以及自己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全词构思巧妙,情感真挚深沉,是一首悼亡词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