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承天诏发遗编,对案常餐少府钱。
海内文章皆辐凑,坐中人物似珠联。
三春红药𡼡衣上,两度槐黄落砚前。
归向渔樵谈盛事,平生奉教得群贤。

乙未春出都留别同馆诸君

同承天诏发遗编,对案常餐少府钱。

海内文章皆辐凑,坐中人物似珠联。

三春红药𡼡衣上,两度槐黄落砚前。

归向渔樵谈盛事,平生奉教得群贤。

注释:

  1. 乙未:农历年份。2. 同承天诏:接受朝廷的任命。
  2. 少府钱:古代的一种官俸,少府掌管皇帝的车马、衣服和饮食等。4. 辐凑:比喻众多聚集。
  3. 珠联:形容人才济济,像珍珠一样连成一串。6. 三春红药:春天盛开的红花,这里指芍药花。𡼡(fù):一种华丽的长裙。7. 槐黄:黄色的槐米,用来泡制槐蜜水。8. 渔樵:指隐居山林的渔夫和打柴的人,借以表示退隐。9. 盛事:盛大的事情。10. 奉教:受教于人。11. 群贤:许多贤才。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乙未年的春天离开京城后,写下了这首留别同馆诸君的诗篇。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同僚们的不舍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首句“同承天诏发遗编”,诗人表达了自己接受朝廷任命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回忆。这里的“天诏”指的是皇帝的旨意,表明诗人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第二句“对案常餐少府钱”,诗人描述了自己在京城的生活,每天面对案头的书籍,如同享受着少府的钱粮一样。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问的重视。
    第三句“海内文章皆辐凑”,诗人用“辐凑”来形容全国各地的人才纷纷汇聚到京城,形成了一个人才济济的局面。这个比喻生动地描绘了京城人才汇聚的景象。
    第四句“坐中人物似珠联”,诗人再次强调了京城人才的多产,就像珍珠一般紧密相连,形象地描绘出京城人才的繁荣景象。
    第五、六句“三春红药𡼡衣上,两度槐黄落砚前”,诗人用“𡼡衣”来比喻同僚们穿着美丽的衣裳,而“两度槐黄落砚前”则暗示了他们曾经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第七、八句“归向渔樵谈盛事,平生奉教得群贤”,诗人表达了自己将回到家乡与渔樵们交流盛世往事的愿望,并感谢他们多年来对自己的教诲和支持。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同僚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
    这首诗通过描绘京城的人才聚集和盛世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同僚的感激之情和对未来的期望。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和对文化发展的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