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势亦锐,登历无十重。
草木覆其巅,阴映龙神宫。
老屋支独木,倾石走长松。
诸天既剥落,百身莓菭封。
当牖杂花草,垣墙趯阴虫。
山坳藏土穴,泄云如鸿蒙。
旁有十数椽,兀坐一老翁。
见客即长揖,问我来何从。
答云自盐官,还向东园中。
问翁此何地,远近无人踪。
翁言难具陈,往者人民丰。
兹宫初构时,禋祀盛村农。
椎牛宰肥羊,珍错山海充。
旗斿耀五采,箫鼓鸣三冬。
红裙曳妇女,彩髻挽儿童。
千家富甘脆,百室殷朽红。
一朝桑海变,世事如转蓬。
自酉迄卯辰,盗贼恣斥冲。
其初掠黄金,倾橐亦不容。
次及鸡犬豕,釜甑时一空。
妇女载后船,丁男陷其胸。
草木杂锋镝,雉兔悲榛丛。
及乎剪渠魁,走险势则穷。
良民亦罹祸,馀殃告灾凶。
从此无孑遗,流离各西东。
所以神乏祀,血食难再崇。

【注释】

赞山庙述事:在山上修建了一座庙,我来到山下,看到了这座山上的庙宇。

小山势亦锐:小山也很陡峭。

登历无十重:登上山顶没有十层高。

草木覆其巅,阴映龙神宫:草木覆盖着山顶,阳光照在龙王的神宫上。

老屋支独木:破旧的老房子只支撑着一根木头。

倾石走长松:石头倒下,长松被压弯。

诸天既剥落,百身莓菭封:天上的云彩已经剥落,地面上满是莓苔。

当牖杂花草,垣墙趯阴虫:窗子旁长满了各种花草,墙头上爬满了虫子。

山坳藏土穴,泄云如鸿蒙:山坳里藏着一个土洞穴,云雾像天地初开时的一片混沌。

旁有十数椽,兀坐一老翁:旁边有几间破屋子,坐着一位老者。

见客即长揖,问我来何从:见到客人就深深地作揖,问客人从哪里来。

答云自盐官,还向东园中:回答说是从盐官来的,回到了东边的园子里。

问翁此何地,远近无人踪:请问这个是什么地方,周围很远也没有人烟。

翁言难具陈,往者人民丰:老人说很难详细描述,以前这里人民生活富足。

兹宫初构时,禋祀盛村农:当初这座庙宇刚建造起来的时候,祭祀活动非常盛大,村里的农民们都参与其中。

椎牛宰肥羊,珍错山海充:杀牛宰羊,用山珍海味供奉,十分丰富。

旗斿耀五采,箫鼓鸣三冬:旗帜飘扬,音乐响亮,演奏了三个冬天的音乐。

红裙曳妇女,彩髻挽儿童:穿着红色裙子的妇女,戴着彩色发髻的年轻男女。

千家富甘脆,百室殷朽红:每家都富足而且美味,每个家庭都充满了红色的装饰物。

一朝桑海变,世事如转蓬:一夜之间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故,世事就像飘转的蓬草一样。

自酉迄卯辰,盗贼恣斥冲:从傍晚一直到半夜,盗贼们肆意横行。

其初掠黄金,倾橐亦不容:开始掠夺黄金,连口袋都装满了也不放过。

次及鸡犬豕,釜甑时一空:接下来抢到了鸡、狗、猪,锅灶都被洗劫一空。

妇女载后船,丁男陷其胸:妇女们把男人装在后面的车船上,年轻男子也被卷入其中。

草木杂锋镝,雉兔悲榛丛:树木和草丛中混进了武器的碎片,鸟儿和兔子也感到悲伤。

及乎剪渠魁,走险势则穷:等到抓住了主要的罪犯,走投无路的形势就变得困难了。

良民亦罹祸,馀殃告灾凶:善良的百姓也遭受了灾难,剩下的人们向神灵报告了灾害的凶兆。

从此无孑遗,流离各西东:再也没有留下任何人,人们都四处流浪。

所以神乏祀,血食难再崇:因此神灵失去了供奉,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香火。

【赏析】

《赞山庙述事》是一首咏史诗,通过描写山庙的历史变迁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担忧之情。全诗语言简练生动,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

首句“小山势亦锐”,通过对小山的描绘,展现了山的高峻与峭壁的特点。接着以“登历无十重”一句,进一步强调了山的险峻程度。这种描述手法不仅为下文的历史背景铺垫了基础,也为读者提供了对山的具体印象。

接下来的句子“草木覆其巅”,则通过描绘草木覆盖山顶的景象,暗示了山庙所在位置的偏僻和荒凉。这一景象的描绘,使得整个山庙显得更加神秘而引人入胜。

接下来的诗句则转入对山庙本身及其周边环境的描述。其中,“老屋支独木”一句,不仅揭示了山庙的简陋程度,更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沉淀。而“倾石走长松”等句子,则通过描绘山庙周围的自然景观,进一步衬托出山庙的孤独和寂寥。

进入正文后,诗人首先介绍了山庙的建筑特点:“椎牛宰肥羊,珍错山海充。”这句诗不仅描述了山庙的豪华程度,更反映了古代祭祀活动的盛况。随后,诗人又描述了山庙周边的环境:“红裙曳妇女,彩髻挽儿童。”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山庙周围的繁华景象,更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开放和自由。

随着历史的变迁,山庙所在的地区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诗人通过“一朝桑海变,世事如转蓬”两句,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无奈。随后的几句中,诗人进一步揭示了山庙所处的环境已经变得荒芜不堪:“草木杂锋镝,雉兔悲榛丛。”这不仅描绘了环境的荒凉,更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无助和失落的情绪。

最后几句中,诗人更是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来表达自己的忧虑之情。“自酉迄卯辰,盗贼恣斥冲”,这一句不仅描述了山庙所处的时代环境的变化,更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混乱局面。而“自此以来无孑遗,流离各西东”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担忧和不安情绪。

这首咏史诗通过对山庙的历史变迁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担忧之情。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