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官堂上,萱草年深,骤游子寒心,缝线泣三春去矣;
王母庭中,桂花秋冷,想慈颜瞑目,舞衣见千里归来。
李太夫人
在官署堂上,萱草年深,骤然游子感到寒心,缝纫时流泪三春已逝;
王母院中,桂花秋冷,思念慈颜瞑目,舞衣迎接千里归来的游子。
注释:
- 宰官堂上:指官场,这里暗示的是官场的艰辛和压力。
- 萱草年深:萱草是一种象征母爱的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人常以之比喻母亲。
- 骤游子寒心:突然之间,离家的游子心中感到寒冷。
- 缝线泣三春去矣:用针线缝补衣物的动作,代表对春天流逝的感慨,三春指的是春天三个季节。
- 王母庭中: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月老星,掌管人间的婚姻和家庭关系,这里指家中的母亲。
- 桂花秋冷:秋天的桂花,通常与离别和思念联系在一起。
- 想慈颜瞑目:想象母亲安详的样子,闭上眼睛。
- 舞衣见千里归来:形容母亲的舞蹈动作,好像能看见远方归来的儿子。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位游子在家门外看到的景象来表达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首句“宰官堂上,萱草年深”描绘了官场的冷漠和对母亲的思念。接下来“骤游子寒心”表达了游子在外的孤独和辛酸。“缝线泣三春去矣”则进一步揭示了游子对逝去时光的无奈感伤。最后一句“王母庭中,桂花秋冷”则是诗人对故乡的美好回忆,以及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