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笑南台小,难安十八僧。
日贫因日富,宜减不宜增。
忽去两禅衲,如分一室灯。
床宽齐顶礼,睡快免相憎。

【注释】

①崇二子:指苏轼、苏辙兄弟二人。苏轼曾为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通判,后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苏轼与弟苏辙于元丰二年(1079)被贬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在黄州居住达八年之久。在此期间,兄弟二人经常相互唱和,诗作颇多。

②南台:指南宋时建于金陵的南郊坛。

③十八僧:指佛教中的十八罗汉,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后,随从弟子们修成正果后所化身的僧人,共一十六人,加迦楼罗尊者一人,合称十八罗汉。

④日贫因日富:意谓每日贫穷是因为每日富有。

⑤宜减不宜增:意为应该减少而不是增加。

⑥忽去两禅衲:忽然离去的是两个和尚的袈裟。禅衲即袈裟,这里指和尚。

⑦一室灯:一个房间里的灯光。

⑧床宽齐顶礼:形容兄弟二人同睡一床,其宽足以使两人头顶相触。

⑨“睡快”句:意思是说兄弟二人睡眠迅速而酣美,因此彼此之间不会产生嫌恶情绪。

【赏析】

这是一首赠答诗,是苏轼对弟弟苏辙的劝慰之词。全诗以兄弟情谊为主旨,语言平实通俗,寓意深厚。

首联点出江南的狭小,并以此比喻弟弟的遭遇。“笑南台小”,既指政治上受打击,也暗喻生活上的穷困,但“难安”二字则透露出作者对弟弟的关怀和安慰。“十八僧”指佛教中十八罗汉,这里用以借喻兄弟二人在逆境中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颔联以反语表达兄弟二人在贫困中的自得,“日贫因日富”是说兄弟二人虽然贫困,却能从中获得乐趣,这也是一种精神财富;而“宜减不宜增”则是告诫弟弟,即使处境艰难,也不要贪婪地追求更多的财产,以免招致灾祸。

颈联写兄弟二人同住一室,其宽足以让头顶相接,暗示了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如分一室灯”用典出自《维摩诘经》,原意是指将一盏灯分成两半,分别给两个房间使用,以供照明之用。然而在这里,诗人却用这个典故来比喻兄弟二人的亲密关系,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彼此深深的依恋。“床宽齐顶礼”一句更是直接点明了他们的亲密无间,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互相照顾、互相关爱的情景。

尾联写兄弟二人同睡一床,其宽足以让头顶相接,暗示了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睡快免相憎”则表达了兄弟二人在相互关爱中产生的幸福和满足感,同时也表达了对他们未来的美好祝愿。

整首诗语言平实易懂,情感真挚感人,充分体现了苏轼作为一代文豪的高超艺术造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