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野饭蜀江滨,妥贴寒光刻削人。
忽展五篇争疾读,便惊四座暖生春。
已欣莲社风流在,更觉溪山气味新。
放箸翛然庐岳去,门栏他日梦应频。
【注释】师:老师,指李杜。五诗:指杜甫的《秋兴八首》、《春望》、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谢之:指送别的人。草堂:指杜甫的草堂寺,在成都西门外。蜀江:四川岷江。水饼:一种面食。妥贴:熨帖。寒光刻削人:比喻诗句锋利如刀,能刻画入骨。争疾读:竞相阅读。便惊四座暖生春:指诗句中蕴含着春天的气息,令人感到温暖。已欣莲社风流在:已经感到诗中有高洁脱俗的气质。更觉溪山气味新:更觉得山水之间有清新的气息。翛然:形容超然物外的样子。庐岳:指庐山,在江西。门栏他日梦应频:指将来梦中还常常梦见他。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与朋友相聚时写的一首赠别之作。开头一句“草堂野饭蜀江滨”,交代了这次聚会的背景。“师”指的是杜甫和李杜两位诗人。杜甫晚年流寓四川成都浣花溪畔,筑草堂为居。而李白则在四川成都的草堂附近住过。他们两人都以写诗著称,所以称他们为“师”。次句“妥贴寒光刻削人”,用一个“妥贴”来形容杜甫那锐利的诗句,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刻在了人的心上。这两句一开篇就点明了主题——诗歌。三至五句,诗人把眼光投向了远方,从眼前的诗作转向了未来,抒发了对友人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六句“放箸翛然庐岳去”,描绘出一幅诗人和朋友离开的场景。
这首诗是一首赠别诗,但并不是直接表达离愁别绪,而是通过赞美诗才来抒怀寄意。诗人在送别之际,首先赞扬了两位朋友的诗才,接着又以自己的诗才与他们相提并论,并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生活的祝愿。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