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浆问路到筠溪,天气清和得所宜。
父老相逢班草坐,风光初过采茶时。
摩挲禅榻营春睡,想像斋厨办晚炊。
白首不知舟壑走,壁间来读旧题诗。

【解析】

此诗前两首,第一首是写“至筠溪”途中所见之景,第二首是写“至筠二”时所遇之人、之事。

其一:

乞浆问路到筠溪,天气清和得所宜。

注释:向路人讨些清水,询问路,来到了筠溪。这里天气清和,很适宜。

译文:向路人讨一些清水,问路来到筠溪。这里天气清冷而和暖,适宜于人居住。

其二:

父老相逢班草坐,风光初过采茶时。

注释:父老乡亲们相遇后都坐在草地上,刚刚经过了采茶时节。

译文:乡亲们见面后都坐在草地上,刚刚经过了采茶的时节。

其三:

摩挲禅榻营春睡,想像斋厨办晚炊。

注释:用手轻轻摩挲着和尚的禅床,准备在春天的睡梦中度过。在想象着斋堂厨房准备晚餐炊烟袅袅升起的情景。

译文:用手轻轻地摩挲着和尚的禅床,想要在这春天里睡觉;想象着斋堂厨房准备晚餐炊烟袅袅升起的情景。

其四:

白首不知舟壑走,壁间来读旧题诗。

注释:年老体衰不知道山涧沟壑中的小船已经驶走了。忽然发现墙壁上贴着几首旧时的题诗。

译文:虽然年岁已高,却还不知道山涧沟壑中的小船已经驶走了。在偶然发现墙壁上还保留着几首旧时的题诗。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之作。首二句点明“至筠溪”的缘由:“乞浆问路到筠溪”,是说向行人讨些水喝问路,才来到了筠溪。这一句中,“乞浆”与“问路”两个动词连用,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旅途艰难、行色匆匆的真切感受。次二句则写到了筠溪:“天气清和得所宜。”这里的“得所宜”,既指气候宜人,也指心境舒畅。

第三句以“风光初过采茶时”来烘托自己心情的愉悦与轻松。这里,“初过”,表明时间尚属春季,尚未进入夏季;而“采茶”又是农事活动之一,因此,“风光初过采茶时”一句中,既有季节特征,又有农事活动的内容,可谓情景交融,意蕴丰富。

第四句承“风光初过采茶时”而来,写“白首不知舟壑走”。“舟壑”代指南面的山壑。“不知”表明自己对山壑地形并不陌生,但此时此地,由于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的缘故,竟然觉得它们像平常一样平缓,没有引起自己的注意。这就使“不知”一词显得别具意味,令人回味。

末二句紧承前三句而来,写“壁间来读旧题诗”。从诗意看,这里应是指作者当年曾登临过的那一座山峰,并在那里留下了题诗。然而,岁月流逝,人事变迁,今日重游旧处,却突然发现壁上还保存着当年的旧题诗。于是,不禁感叹道:“白首不知舟壑走,壁间来读旧题诗!”这两句既是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又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全诗结构谨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自然,质朴无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