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业诸孙歇,丰碑异代增。
斗牛含气象,乌兔信环縆。
议礼邦人懈,弥文俗吏憎。
渐疏胞与翟,下遣簿兼丞。
画绘添奇鬼,牲醪减旧秤。
但令巫史祝,罕睹蕙肴蒸。
断础方花湿,空廊蔓草艿。
青虫晴挂树,苍鼠暗窥灯。
迩者鸣銮至,恭惟嘉惠承。
为章倬云汉,题扁照柧棱。
过客争趋谒,其谁免战兢。
杏梁浮震泽,栗主配延陵。
坠典勤分掌,恩言尽服膺。
法施民矢报,终古洁铏豋。
【注释】
谒泰伯庙:拜谒太伯的祠堂。泰伯,即周太王的儿子泰伯。周太王为了躲避商纣王的迫害,从邠邑迁到岐下,在岐山下结庐而居。他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生有昌、高、印、季四人。季历死后,由季历之弟姬昌继位,就是周文王。后来周武王灭商朝建立周朝,封泰伯的后代为吴国诸侯王,这就是吴国的始源。
霸业诸孙歇:霸业的子孙都休息下来,不再从事战争,不再争夺地盘。霸业,泛指历史上的强盛局面。诸孙,众孙儿。
丰碑异代增:高大的丰碑,历经世代仍然屹立不倒,增添了许多新的篇章。丰碑,高大而坚固的石碑。异代,不同的朝代。
斗牛:斗宿和牛宿。斗是北斗七星的名称,牛宿是北方玄武的星座。这里借指帝王将相。
乌兔:乌和兔都是古代二十八星宿之一。这里借指天上的星辰。信环縆:确实像车轮一样转动不停。
议礼:议论礼仪之事。邦人:指各地的人。懈:松懈,放松。弥文:过分追求文字之美。俗吏:平庸之官吏。憎:讨厌或憎恨。
渐疏胞与翟:逐渐疏远了骨肉兄弟关系。胞与,《诗·小雅·常棣》:“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后以“胞与”比喻亲密无间的朋友。翟,一种长尾野鸡,古代常用来象征吉祥。
下遣簿兼丞:把文书档案交给下级部门去处理,自己则当个闲官。下遣,交给下面去办理。簿,公文程式。兼丞,兼任一个官职。
画绘添奇鬼:绘画增添奇异古怪的东西。画绘,指绘画。奇鬼,奇特的鬼怪形象。
牲醪减旧秤:祭祀用的牺牲减少,用酒的容量也相应减少。牲,指供祭祀用的纯色的活牲畜。醪,指酿酒的酒。旧秤,原来的秤量标准。
但令巫史祝:只要让巫师、史官和祝官去祈福就行了。但令,只要。巫史祝,古代掌祈祷祭祀的人。他们可以驱鬼治病,祈求神灵保佑。
罕睹蕙肴蒸:“蕙肴”指用香料烹调的美食。蒸,一种烹调方法。罕睹,很少看见。
断础方花湿:倒塌的柱子上还残留着湿润的花斑。础,柱下头的大石。
空廊蔓草艿:走廊上长满了青草和野草。空廊,空荡荡的走廊。
青虫晴挂树:晴天里,树上有虫子在爬行。青虫,绿色的蚕宝宝。
苍鼠暗窥灯:夜晚里,一只老鼠在黑暗中偷看灯火。苍鼠,灰色的老鼠。
迩者鸣銮至:近日来,天子的车驾到来。迩者,近来。鸣銮,古代皇帝出行时銮铃发出的声音。
恭惟嘉惠承:恭敬地接受君王恩赐的福泽。嘉惠,恩惠。
为章倬云汉:写下这篇赞颂的文章。倬,高远的样子。
题扁照柧棱:写在旗幡上的字迹清晰明亮。题,书写、题写。扁,方形的旗帜。柧,旗杆顶端用来系住旗帜的横木。棱,边缘。
过客争趋谒:路过的客人都争先恐后地前来拜祭。趋谒,快走迎拜谒。
其谁免战兢:是谁能够免除战前的紧张不安呢?其,那;谁,何人;免,免除;战兢,因害怕而发抖的意思。
杏梁浮震泽:杏树下的屋梁被漂浮的波浪击打得颤动不已。震泽,古水名,今太湖。
栗主配延陵:用栗木制成的主祭品配上了东晋王导(延陵)之孙王羲之(王献之)之子王玄之(凝之)。栗主,栗木制作的祭品。延陵,春秋时吴国人,封于延陵(今江苏丹阳附近),故称王献之为延陵侯。延陵王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则是他的孙子。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一曰逸少,二曰瞻之,三曰茂之,四曰统之,五曰亢之,六曰修之,七子曰献之。王献之字子敬,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凝之又名融之,是王献之的小名。王羲之曾说王献之:“吾有逸少(子敬),可谓有龙章凤姿矣。”王献之善书法,工草隶书。后人称赞王献之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坠典勤分掌:废弃了前代的经典制度,自己却要努力去掌管它。坠典,废置了的经典制度。堕,废弃。分掌,掌管、主管。
恩言尽服膺:君王的话语都值得臣子们铭记在心。服膺,铭记在心中,表示衷心地接受。
法施民矢报:施行法律使人民得以回报平安。施,施行、实行、施加。矢,箭靶子。报,报答。这里的报字应理解为回报平安之意。
终古洁铏豋:永远保持着清洁美好的声誉。终古,永远。铏,古代的一种饮食器皿,形似锅而浅底宽口。豋,通“馔”,宴席、宴享。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篇作品,创作时间大约在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天。当时安禄山叛乱已平,杜甫在长安作此诗奉贺肃宗皇帝,表达他对皇帝的祝贺之情和对盛世的向往之情。
这首诗共四十二句,八十六字,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八句,叙述了太伯庙的历史和现状。第二部分是中间十八句,主要描绘了皇帝的到来和百姓的欢庆情景。第三部分是后十六句,歌颂皇帝的恩泽和百姓的感激之情。第四部分是最后十四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怀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