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岁望雨况,又与往岁殊。
荐涝民艰食,不可缓斯须。
亟待兹麦熟,青黄接口糊。
常雩躬致恳,小沾槁未苏。
玉泉祈两度,恧予诚弗孚。
龙湫向称灵,虔往事吁呼。
清晓出园门,穑功历验诸。
秋麦卜半收,春麦盼已孤。
禾黍才出吐,待泽苗将枯。
以此念益迫,触目渺愁予。
崇祠近莅止,怵惕步云衢。
四年实未来,一躬犹昔吾。
无德致休和,有求多愧㥚。
敢云祷久矣,曷其宁惠乎。
【注释】
1、诣:拜谒,祈祷;黑龙潭:位于今四川成都西郊的一处名胜古迹。
2、今岁:今年;望雨况:盼望天降雨情。
3、又与:与……相同;往岁:去年。
4、荐涝:遭受水灾;民艰食:人民生活困苦。
5、斯须:片刻间,一会儿。
6、兹麦熟:指小麦成熟。
7、青黄接口糊:形容禾黍即将收割。
8、常雩:古代祭祀求雨的一种仪式,因在南方多山,故称南祠为雩。躬:亲自。致恳:诚心祈求。
9、玉泉:指泉水。祈两度:两次向玉泉祈祷。恧予:惭愧我。
10、虔:恭敬,虔诚。往事吁呼:过去虔诚地祈求。
11、清晓:早晨。
12、穑功:农事。历验诸:经过验证。
13、秋麦卜半收:比喻秋收一半。
14、春麦盼已孤:盼望春天的麦子已经空无一物。
15、禾黍才出吐:形容庄稼刚刚发芽。
16、待泽苗将枯:等待雨水滋润田苗,使其枯槁。
17、以:因,由于。益迫:更加紧迫。
18、崇祠:高大的祠堂,这里指祭祀求雨的场所。
19、怵惕步云衢:恐惧不安地在官道上行走。
20、四年实未来:这四年实际上没有来过(指没有进行过祭求)。
21、躬犹昔吾:我依然像以前那样。
22、无德致休和:没有德行招致了天下太平。休和:和平。
23、有求多愧㥚:有了要求感到惭愧。
24、祷久矣:祈祷已经很久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秋天在成都黑龙潭举行的一次祈雨典礼时所写的。诗中反映了当时农民渴望雨水的心情,以及诗人虔诚地向玉泉祈雨的情景。全诗四联,每联四句,第一联总起全诗,第二联具体写祈雨情景,第三联进一步描绘农民盼望降雨的心情,第四联抒发诗人内心的感受。
首联“诣黑龙潭祈雨”,点明题目,说明这是一首诗篇,而且是诗人于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秋天在成都黑龙潭进行的一场祈雨典礼时所写成的。
颔联“今岁望雨况”,“望”字写出诗人对天气的关注程度。“又与往岁殊”,既表明今年的干旱状况不同于往年,也暗示了这种状况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一定必然性的。“荐涝民艰食”,“荐”通“淹”,意即水灾严重,老百姓的生活非常艰难。“不可缓斯须”,“斯须”意为片刻,强调时间之短,形势之急,表达了诗人对旱情的担忧以及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亟亟待兹麦熟”,意思是说,必须尽快等到麦子成熟的时候,才能有所收获。
颈联“亟待兹麦熟,青黄接口糊”,“口糊”即泛指成熟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麦子快要成熟了。“常雩躬致恳”、“小沾槁未苏”,意思是说自己亲自来到雩坛进行祷告以求下雨,但结果却只是得到了一点雨水,还没有完全解除旱情。这两句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旱灾的深切关怀和迫切愿望。“玉泉祈两度,恧予诚弗孚”,意思是说我已经第二次到玉泉祈雨了,但我对自己的真诚祈祷是否能够被神灵所认可感到疑惑和不安。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忧虑。
尾联“以此念益迫,触目渺愁予”,意思是说因此我的这种焦急心情越来越沉重,看到眼前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愁绪。“崇祠近莅止”,意思是说祭祀求雨的祠堂就在附近,诗人不得不亲自前往进行祷告。“怵惕步云衢”,意思是说因为害怕而战战兢兢地走在官道上。“四年实未来,一躬犹昔吾”,意思是说这四年实际上一直没有来过这里进行祷告(因为我没有来进行祷告),但我现在仍然像以前一样虔诚地祈求上天赐予降雨。“无德致休和,有求多愧㥚”,意思是说我没有德行招致了天下太平,有了祈求就会有惭愧。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的虔诚祈求是否能够得到回应而产生的深深忧虑和内疚感。
整首诗通过对诗人在成都黑龙潭举行祈雨典礼时的情景描绘,以及他对旱灾的深切关注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期盼。同时,这首诗也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官员们是否真心为民谋福祉、是否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