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轩阁率仍旧,临湖之榭敞且清。
三间虽小纳空阔,复无松竹庭前横。
太湖万顷挹襟袖,纵观意与天水并。
馆娃池径迹俱在,奚如少伯乘桴征。
乌喙共忧难共乐,子禽不去走狗烹。
耕齐居陶又何谓,要之所止皆成名。

临湖榭咏古

灵岩轩阁率仍旧,临湖之榭敞且清。

三间虽小纳空阔,复无松竹庭前横。

太湖万顷挹襟袖,纵观意与天水并。

馆娃池径迹俱在,奚如少伯乘桴征。

乌喙共忧难共乐,子禽不去走狗烹。

耕齐居陶又何谓,要之所止皆成名。

注释:

  1. 临湖榭咏古:这首诗是作者在临湖的亭子上所作的咏怀诗。灵岩轩阁:指灵岩山中的轩阁。率旧:原样保留。2. 临湖之榭敞且清:意思是说这座临湖的楼榭宽敞明亮。3. 三间虽小纳空阔:这三间的楼榭虽然不大,但是可以容纳空旷的地方。4. 松竹庭前横:松竹在庭院中生长,横陈。5. 太湖万顷挹襟袖:指的是太湖的水波浩渺,仿佛能从衣袖中舀取一般。6. 纵观意与天水并:放眼望向远方,心情舒畅地和自然融为一体。7. 馆娃池径迹俱在:馆娃宫的池塘和小道都还在。8. 奚如少伯乘桴征:像伯夷叔齐那样去海外寻求高远的理想。9. 乌喙共忧难共乐:乌喙比喻乌鸦,这里借指那些同自己一样遭遇困境的人。10. 子禽不去走狗烹:子禽比喻不贤者,走狗烹比喻被当作食物。11. 耕齐居陶:耕种、隐居、陶器制作。12. 要之所止皆成名:最终的目的所在都能成就一番功名。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之情,以及他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之作。
    全诗可分为四部分。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最后一句总结全文,表达出“要之所止皆成名”的人生哲学观念。
    第一联“灵岩轩阁率仍旧,临湖之榭敞且清。”以灵岩山中的轩阁为背景,描绘了临湖的楼榭景象。灵岩山是苏州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山上有众多古建筑,其中不乏有名的轩阁。而这里的轩阁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风貌,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同时,这座临湖的楼榭也显得宽敞明亮,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第二联“三间虽小纳空阔,复无松竹庭前横。”进一步描绘了楼榭的格局和环境。虽然只有三间小楼,但仍然能够容纳开阔的空间,并且没有多余的装饰物。庭院中也没有松树竹子之类的植被,显得十分简洁大方。这些细节描写使得整座楼榭更加具有吸引力。
    第三联“太湖万顷挹襟袖,纵观意与天水并。”将视线转向了远处的太湖。湖水浩渺,仿佛能从衣袖中舀取一般。诗人站在楼榭上,放眼望去,心情舒畅地和自然融为一体。这种感受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
    第四联“馆娃池径迹俱在,奚如少伯乘桴征。”提到了苏州的著名景点——馆娃池。馆娃池曾是吴王夫差的妻子西施居住的地方,如今依然保存着当年的风貌。诗人在这里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感和文化的厚重感。然后他又想到了伯夷叔齐两位隐士,他们曾乘坐木筏离开故土,去寻找更高远的理想。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追求理想的执着。
    第五联“乌喙共忧难共乐,子禽不去走狗烹。”借用了古代寓言中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慨。乌喙(乌鸦)比喻那些同自己一样遭遇困境的人,他们总是担心自己会被抛弃,因此不敢轻易离群索居。而子禽则比喻那些不善言辞、缺乏主见的人,他们总是跟着别人的脚步走,不愿意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这些故事反映了诗人对人性的观察和思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独立思考和追求自由的向往。
    第六联“耕齐居陶又何谓,要之所止皆成名。”总结了全文的主题思想。无论是从事耕种还是隐居生活,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最终都能够取得成就。这句诗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鼓励人们要有目标和追求,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描绘山水景色和古人事迹,展示了诗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个人感悟的抒发,表现了他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