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胜以幽,林壑缭而邃。
支硎北屏秀,天平南襟翠。
喜此处僻境,向曾一跋骑。
本色佛道场,那在庄严费。
今来殊所观,亦颇事点缀。
鸠工非庶民,施檀云大吏。
惜哉不二门,几至无隙地。
小坐命返舆,书怀志吾愧。

【注释】

法螺寺:在今安徽省宣城市。支硎山:在今江苏省宜兴市。天平山: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鸠工:招雇工匠,修建寺院。施檀:施舍财物。二门:指寺庙的正门。无隙地:没有空地可以停放车子。

【译文】

山寺幽静胜于其他,林壑缭绕深邃幽远。

支硎山北有屏山之秀,天平山南有翠色之襟。

此地为僻境,过去我曾骑马来此一游。

这是佛家的道场,哪用得着庄严费?

今日到此观景,颇感此处景物点缀不少。

招来工匠非百姓,施舍财物云官员。

可惜不二门,几至没有地方停放车子。

小坐片刻命回车,心中惭愧写怀诗。

【赏析】

此诗是诗人晚年退居后所作,作于宝历二年(826年)秋。

首联“山寺胜以幽,林壑缭而邃”,开篇就点明题意:“法螺寺”。作者先从环境入手,描绘了“山寺”的自然环境,接着写山寺的建筑风格。山寺之所以胜,是因为其幽深;而山寺之所以幽深,又是因其周围林木葱郁,山石错落,溪流萦回,峰峦叠嶂,景色十分幽美。

颔联“支硎北屏秀,天平南襟翠”,继续描写“法螺寺”周围的美景。“支硎北屏秀,天平南襟翠”两句对仗工稳,既写出了支硎、天平诸山的秀美景色,又写出了“法螺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的自然景观,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幽美的山水画中。

颈联“喜此处僻境,向曾一跋骑”,表达了诗人对“法螺寺”的喜爱之情。这里所说的“僻境”,并非指远离尘世的清静之地,而是指出于某种原因而被人们遗弃、遗忘的地方。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渴望摆脱世俗纷扰、过上闲适生活的愿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某些文人墨客追求隐逸生活的风气。

尾联“本色佛道场,那在庄严费”,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法螺寺”的喜爱之情。这里的“本色”二字,指的是“自然”、“朴素”的意味。而“佛道场”则是指佛教修行之地。诗人认为,“本色佛道场”才是最为重要的,它不需要过多的装饰和张扬,只要能够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即可。因此,诗人感慨说:“那在庄严费?”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不屑一顾,以及对简朴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两句“今来殊所观,亦颇事点缀”,是对全诗的总结和升华。这里的“今来”指的是诗人此次来到“法螺寺”所见所闻,而“亦颇事点缀”则表示虽然诗人在游览过程中看到了很多地方都进行了修饰和点缀,但他认为这并不能真正体现出“法螺寺”的魅力所在。因此,他希望游客们能够更加关注自然之美、人文之韵,不要过于注重形式上的华丽与装饰。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法螺寺”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隐逸生活的崇尚之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