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高楼临广津,平原楼上多美人。
槃散行汲河之滨,美人一笑躄者嗔。
竟往索头君未许,岁馀宾客稍引去。
怪而问知贱士由,乃斩笑躄美人头。
造门谢躄客始留,卒得毛遂纵约收。
颖脱而出固亦奇,三寸舌强百万师,此事半信还半疑。
美人之头伪乎真,躄未谋面奚区分,来去亦何与众宾。
大都龙门务辞工,传奇乃致失平公,战国机械以为功。
邈矣吐哺握发风,同时更有狗盗雄。
【解析】
“平原行”,即《咏史》之一。诗人借咏美人一笑躄者,讽刺权贵的虚伪。
【译文】
高楼耸立在平原上,楼中多是美人居住之地。
盘腿行走汲河之畔,美人微微一笑,使跛行者发怒。
最终向君王请求准许前往,但一年多后宾客逐渐离去。
奇怪地问知那位贫贱的客人是从哪里来的,于是将那笑跛者的美人杀了。
到门口感谢跛客才让他留下,终于得到了毛遂纵约而得天下的奇策。
颖脱而出确实很奇特,三寸舌胜过百万雄兵,这件事半信半疑。
美人的头假的还是真的,跛行者没有见过面怎么能区分,来去与众宾有何关系!
大都龙门大笔写文章,传奇故事导致失掉平公,战国机械用以为功。
远望吐哺握发风,同样又有狗盗雄。
【赏析】
本诗是一首咏史之作,诗人借咏美人一笑躄者,讽喻了权贵的虚伪。全诗以美人一笑躄者为线索,从美人一笑到躄者被斩再到美人的头,层层深入地揭露了权贵们的虚伪本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如:
- “槃散行汲河之滨”和“竟往索头君未许”形成强烈对比,前者写美人悠闲自如,后者写权贵傲慢无礼;“岁馀宾客稍引去”与“造门谢躄客始留”形成对比,前者写宾客离去,后者写跛者留了下来;“怪而问知贱士由”与“乃斩笑躄美人头”形成对比,前者写问及原因,后者写杀其原因。这些对比都突出地表现了权贵们的虚伪本质。
-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权贵们的虚伪本质。如第二句:“槃散行汲河之滨”,“槃散”即盘腿,形容走路时的姿势。这里把走路的姿势比作汲河之滨,意谓走路姿势优美,如同在汲水河边游玩一般。第三句:“美人一笑躄者嗔”,“嗔”即发怒。这里把美人的微笑比作颦眉,意谓她的微笑如同颦眉一样使躄者发怒。第四句:“竟往索头君未许”,“君”指权贵。这句话的意思是:终于向前求取许可,然而一年多后宾客逐渐离去。第五句:“怪而问知贱士由”,“贱士”指贫寒之士,“由”在这里作原因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奇怪地问她为什么如此贫穷,她解释说是由于出身卑贱的缘故。第六句:“乃斩笑躄美人头”。这里的“美人头”指的是跛者之头,“笑躄”指的是因笑得太厉害以致下肢麻痹而不能行走。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把她的头砍了下来。最后一句:“造门谢躄客始留”,意思是:来到门前感谢跛客才让他留下来。整首诗通过一系列对比、比喻、拟人等手法,深刻地揭示了权贵们的虚伪本质。
-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第三句:“平原楼上多美人”,“平原楼”指广津楼,这是汉武帝刘彻为纪念李延年歌舞之事而建的,后来成为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第七句:“乃斩笑躄美人头”,这句中的“此事半信还半疑”,指的是关于“毛遂能饭于庭”的传说,据说毛遂曾向楚王进言说:“今日出而言兵事,王尚不语,左右皆曰‘大王欲夺乎’。”王听后大笑,毛遂则拔剑击柱,说:“毛遂今日安敢下拜?今日进言于王,王亦欲夺乎?”最后成功说服楚王出兵救赵。第八句:“三寸舌强百万师”,这句话出自《史记》记载的张仪的故事,张仪作为秦国的谋臣,游说诸侯国割让领土给秦国,他的口才是很强的,连楚国的大臣靳尚也说他有“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第九句:“此事半信还半疑”,这句话也是对“毛遂能饭于庭”这个故事的一种调侃,表达了对于这个传说的半信半疑的态度。第十句:“美人之头伪乎真”,“美人”指跛者之头,“伪乎真”意为真假难辨。最后两句:“来去亦何与众宾”,“何与”在这里作“有什么影响”的意思。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跛者被杀这一事件的评价,认为他来去自由又有什么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