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岁越此宿,为近一日程。
今年奉慈辇,按顿弗远行。
恐防起居劳,晨征卓午停。
兀坐渺予望,后日方谒陵。
【解析】
此诗是杜甫于大历三年(768)秋天在秋澜村晚坐时所作。
首联写诗人在秋季的傍晚独自坐在山野间,回顾往年,感慨岁月流逝;颔联写诗人因奉旨祭祀而不得不远离故乡;颈联写作者担忧旅途劳顿,因此早晨出发,中午即停歇下来;尾联写诗人独坐在山野间,望着远方,期待着来日再拜谒陵寝,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和国家命运的忧虑。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感情深沉而含蓄。
【答案】
示例:
秋澜村晚坐
常岁越此宿,为近一日程。
今年奉慈辇,按顿弗远行。
恐防起居劳,晨征卓午停。
兀坐渺予望,后日方谒陵。
译文:
每年这个时候,我都要在这里过夜,因为这里距离京城只有一程地。
今年我奉诏祭祀,不能远行。
恐怕旅途劳顿,因此早晨出发,中午即停歇下来。
孤独地坐着眺望远方,期待着来日再拜谒陵寝,表达出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国家的忧虑。
赏析:
这是一首记行诗,记述了诗人在大历三年秋天在秋澜村晚坐时的所思所感。
开头四句写景。“常岁”二字点明时间。“越”字说明诗人是在此地住宿。“一程”二字写出诗人居住的地方与京城的远近。“程”指路程,也暗含有行程之意,言离家之近,故用“一程”。诗人在此地居住的时间并不短,但只是偶尔住一晚而已。“常”字表明了诗人的这种情形并非偶然发生。“越此宿”三字,既表明了诗人的行踪,又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五、六两句写诗人因奉旨祭祀而不得不远离故乡。“奉慈辇”,指皇帝的车驾,是朝廷的仪仗。“按顿弗远行”,意为祭祀完毕,皇上车驾便不再停留。“弗远行”即不停留的意思,表现出诗人奉旨祭祀的虔诚态度。“奉慈辇”是诗人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他此行的主要内容。“按顿”,即按时进餐的意思,这一句表明了诗人的出行情况。“弗远行”说明诗人是为了奉旨祭祀才离京的。
中间四句写作者担忧旅途劳顿,因此早晨出发,中午即停歇下来。“恐防”二字,表明了诗人担心劳累的心情。“起居劳”,即身体疲劳的意思。“晨征卓午停”,意思是早晨出发,中午便停下来休息。“卓”指高耸的样子,形容中午阳光高照,炎热难耐,所以停下来休息。
最后四句写诗人孤独地坐着眺望远方,期待着来日再拜谒陵寝。“兀坐”,即独自坐着。“渺予望”,即遥望。“后日方谒陵”,意思是说等来年春天再来拜谒陵寝吧。“谒陵”,古代帝王祭扫祖先墓地的一种礼制,此处指拜谒先人墓穴。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坐着,远望天边,期待着来年春天再来拜谒祖墓。“谒陵”与《石壕吏》中的“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以及《春望》中的“恨别鸟惊心”“花近高楼伤客心”等诗句都不同,前者是盼望来年春天再到墓地拜谒先人的坟墓,后者是怀念亲人、感叹国运。
这首诗作于大历三年(768)秋天。当时,杜甫因遭逢变乱而流寓夔州。这首诗是他漂泊在外时的作品,反映了他的忧国忧民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