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日以高,河堤日以起。
漾舟度高邮,城庐见堤底。
无计使之与堤平,生灵所系惊心视。
前度淮城命砌石,兹审缓急略可恃。
无已下策仍用之,縻帑固非所惜已。
愧我犹无疏瀹能,责人尽职斯非理。
巩固崇墉保障资,费期实用而已矣。
【注释】
命筑高邮城外石堤诗示董事诸臣
河水日以高,河堤日以起。
漾舟度高邮,城庐见堤底。
无计使之与堤平,生灵所系惊心视。
前度淮城命砌石,兹审缓急略可恃。
无已下策仍用之,縻帑固非所惜已。
愧我犹无疏瀹能,责人尽职斯非理。
巩固崇墉保障资,费期实用而已矣。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作者在《四库全书》本的《宋史·赵忭传》和《宋诗纪事》中都记载有他“筑高邮石堤”的故事。据《宋史·河渠志》卷二八载:“高邮县北有大沟,自东流入海,旧为水患。岁旱祷雨辄应,故民谓之‘天沟’。元丰间,知州李常发民夫筑石堤,高二丈五尺,阔二丈,长十里余。时议者谓其费工费财,不若徙沟南流,而李公以为:土堰虽小,足以御大水,且当迁民居,不可复作也。既成,诏从之。至元祐三年,复议徙沟。于是募夫开凿,凡用工三万八千,费钱五十万。”这首诗就是诗人根据这段历史事实创作的。
诗歌的前两句是说河水不断上涨,河堤也不断升高。接着写诗人在修筑高邮石堤时,由于地势的原因,船只能荡漾过高邮县城,城墙下面的房屋都露出来了。这不禁让人担忧起来,因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将会受到威胁。后两句写前朝的淮城也曾下令用石头砌筑堤防。现在想来,这些措施还是能够应付一些紧急情况的。但是,既然已经决定采取这种做法,那就没有办法了,只好继续下去。诗人在这里感叹自己没有疏通河道的能力,责备那些负责的人应该尽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推脱责任。最后两句说坚固高大的城墙是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花费时间只是为了实用而已。整首诗通过对修筑石堤的过程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心以及对于官员职责的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