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窗夜雨霏,泽国春应尔。
晓晴旋作风,其沾寸馀矣。
燕齐千里外,及否寸心揣。
更思北方寒,雨亦雪而已。
维扬乃大沛,切幸或逢此。
逾六日邮传,知被甘膏美。
四寸润麦田,优渥反胜是。
麦固冀登俎,黍亦堪兴耜。
何处不劭农,敬为吾民喜。
注释:
闻京师二月初七日得雨志喜:听说京城在二月七日得到了雨水,我非常高兴。
船窗夜雨霏,泽国春应尔:船窗下夜晚的雨水纷纷而下,春天到来的时候,泽国的大地也会如此。
晓晴旋作风,其沾寸馀矣:清晨阳光晴朗,随即刮起了风,雨滴沾湿了寸把长的衣袖。
燕齐千里外,及否寸心揣:燕子和齐国相隔千里之遥,如果天气不好,我的心意都会忧虑重重。
更思北方寒,雨亦雪而已:更让我思念北方寒冷的气候,这场雨就像雪一样洁白无瑕。
维扬乃大沛,切幸或逢此:扬州这个地方是盛产稻米的,我非常感激这次能得到雨水。
逾六日邮传,知被甘膏美:过了六天后,邮差送来书信,得知这甘甜的雨水将有益于农作物的生长。
四寸润麦田,优渥反胜是:这四寸深的雨水滋润着麦田,虽然有些湿润,但却比旱季要好得多。
麦固冀登俎,黍亦堪兴耜:小麦当然能够丰收上餐桌,黍子也能种出好的粮食。
何处不劭农,敬为吾民喜:无论在哪里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我为百姓感到高兴。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听到京城二月七日下雨的消息后,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通过对京城得雨的喜悦之情,抒发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祝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美好期盼。
首句“闻京师二月初七日得雨志喜”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听到京城二月七日得雨的消息后的兴奋和喜悦之情。这里的“得雨”指的是雨水降临,而“志喜”则表明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欣喜。
第二句“船窗夜雨霏,泽国春应尔”进一步描绘了京城得雨的景象。通过“船窗夜雨霏”,诗人形象地描绘了夜晚船窗下雨水纷飞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清新的感觉。而“泽国春应尔”则暗示了这场雨水给泽国带来了春天的气息。这里的“泽国”指的是江南一带,诗人用“春应尔”来形容这场雨水给江南地区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句“晓晴旋作风,其沾寸馀矣”承接前两句,描述了清晨阳光晴朗之后,雨水逐渐停歇的情景。这里的“风”指的是微风,而“其沾寸馀矣”则形容雨水虽然停了,但仍然沾湿了衣袖,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
第四句“燕齐千里外,及否寸心揣”则是诗人对远方燕齐地区的担忧。这里用“燕齐”代指遥远的燕国和齐国,而“及否寸心揣”则意味着诗人担心燕齐地区是否也会遭受到这场雨水带来的影响。这里的“否”字表示否定,而“寸心揣”则形容诗人心中忧虑重重。
第五句“更思北方寒,雨亦雪而已”则是诗人对北方寒冷气候的感慨。这里的“北方”指的是中原地区,而“雨亦雪而已”则形容这场雨水虽然带来了湿润,但并不能改变北方的寒冷气候。这里的“雪”字既指真正的雪,也暗指雨水带来的湿润。
第六句“维扬乃大沛,切幸或逢此”则是诗人对扬州地区的祝愿。这里的“维扬”指的是扬州这个地方,而“大沛”则表示繁荣富庶。诗人用“切幸或逢此”来表达对扬州地区能够得到雨水的感激之情。这里的“或逢此”意味着或许能够得到这样的雨水。
第七句“逾六日邮传,知被甘膏美”则是诗人对邮差的感谢之情。这里的“逾六日”指的是过了六天的时间,而“甘膏美”则形容邮递员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让人感到欣慰。这里的“甘膏美”既形容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也寓意着好消息的到来。
第八句“四寸润麦田,优渥反胜是”则是诗人对小麦丰收的祝愿。这里的“四寸润”指的是田地里积水的深度,而“优渥反胜是”则形容这种积水反而使得小麦生长得更加茂盛。这里的“优渥”既形容了积水带来的益处,也寓意着丰收的喜悦。
第九句“麦固冀登俎,黍亦堪兴耜”则是诗人对小麦和黍子的祝愿。这里的“固”、“登”、“耜”都是古代祭祀时的器具,分别代表丰收的谷物和耕作的工具。诗人用这些词汇来形容谷物丰收的景象,并祝愿它们能够顺利登上祭坛,耕种顺利。这里的“堪兴耜”则表示这些谷物能够顺利种植下去。
第十句“何处不劭农,敬为吾民喜”则是诗人对未来的祝愿和对农民的关心。这里的“劭农”是指务农的人,而“为民喜”则表达了诗人对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这里的“敬为吾民喜”则是表达诗人对于农民的敬意和对他们幸福的祝愿。整首诗以京城二月七日得雨为主题,通过描写京城得雨的情景和自己内心的喜悦,抒发了诗人对农民的关心和祝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农业发展的良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