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关飒生凉,塞上疑已霜。
崖口昨来入,反觉暖异常。
亘岭树多绿,绵谷草未黄。
侵晨著絮衣,卓午换祫裳。
对时体温肃,随地爱景光。
诗句解释与译文:
“出关飒生凉,塞上疑已霜。”
“飒”意为寒风。这句诗描述的是经过边关之后,感受到的寒意比平常更强烈。“塞上”指的是边远的边境地区,这里用来形容寒冷的程度。“疑已霜”意味着怀疑已经下霜了。
译文:经过边关,寒风凛冽,仿佛已到了边塞之地,怀疑已经是霜降时节了。
“崖口昨来入,反觉暖异常。”
“崖口”指山崖边缘的地方。这句表明,尽管外界看起来冷峻,但进入这个区域(崖口)后,感觉反而非常温暖。
译文:尽管山崖的边缘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但一旦进入这里,就感觉异常温暖。
“亘岭树多绿,绵谷草未黄。”
“亘岭”指连绵不断的山岭。“绵谷”形容山谷绵延不断。“绿”和“黄”分别代表绿色和黄色,这是植物的颜色变化。
译文:连绵的山岭上,树木呈现出浓郁的绿色;而山谷中,还未到秋天,草还是绿色的。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比不同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和自然景观的美丽。
“侵晨著絮衣,卓午换祫裳。”
“侵晨”即清晨的时候。“絮衣”是一种轻薄的衣物,常用于保暖。“卓午”指中午时分。“祫裳”是古代的一种衣服形式,可能是指一种较厚重的服饰。
译文:在清晨穿着轻薄的衣物,但在中午时换上较厚的衣物以御寒。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天中随着时间变化,人们如何根据气温的高低来增减衣物,体现了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
“对时体温肃,随地爱景光。”
“对时”指对着阳光。“温肃”形容天气寒冷而严肃。“景光”指阳光。
译文:面对阳光的时候,气温显得更加寒冷;而在各个地方,人们都喜爱着阳光带来的温暖。
赏析:最后一句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光的热爱和珍惜,无论是在寒冷还是炎热的季节,阳光总是给人以温暖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