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矢少所习,自谓能尽妙。
得弓漫称良,弓工曰非好。
于弓犹失之,况于理之藐。
更宿命京官,政教勤探讨。
絜矩励实行,文皇信有道。
养正四咏 其三 弓矢喻政
【注释】
弓:古代的一种武器;矢:箭。
喻:比喻。
少所习:没有经过学习。
自谓能尽妙:自以为能掌握其中奥妙。
得弓漫(màn)称良:拿到弓箭,就自认为很好。
漫:随便,不认真。
良:好,指技艺高超。
弓工曰非好:弓箭的制造工人说,他并不是好手。
非好:不是好的,指技艺不高明。
于弓犹失之:对于射箭,还感到不满意。
犹:还。
况于理之藐:更何况治理国家的事情呢?
藐:轻视。
更宿命京官:于是被派到京城做官。
宿命:指命运注定。
京官:在京任职的官员。
政教勤探讨:在政治与教化方面勤奋地研究探讨。
絜矩(jié jǔ):取人以己为准则,即从自己出发,推及其他。这里指用儒家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和约束自己。
厉实行:勉励实行。
文皇:皇帝。
信有道:相信有道德。
【赏析】
《养正四咏》是明代杨慎编选的一组诗歌,共四首。《弓矢喻政》是其中的第三首。全诗通过一个“射”的故事,借物喻政,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弓矢少所习”,说的是自己对于弓箭并没有经过深入学习和练习。“自谓能尽妙”,却自信满满,认为自己可以精通其中奥妙。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得弓漫称良”,“弓工曰非好”,弓箭的制造工人也认为他的技艺并不高明,只是随便说说而已。这两句通过对比,表现了作者对自身能力缺乏自知之明的自嘲和批评。
作者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于弓犹失之,况于理之藐。”对于射箭尚且如此不满意,何况治理国家这样的事情呢?这里的“犹”、“况”两个字都是强调程度,表现出作者对治理国家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也反映了他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和担忧。
最后两句,“更宿命京官,政教勤探讨”,表示自己虽然被派往京城担任官员,但在政务和教化上还要勤奋地研究和探讨。这里的“宿命”指的是命运或天意的安排,而“政教勤探讨”则是在积极努力地去实践和探索政治教化的方法。这两句话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责任的认识,也表达了他对政治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整首诗通过对弓箭技艺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以及对其政治态度和行动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自我认知、对社会责任以及对政治改革的期望和决心。它不仅是一首描写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诗歌,也是一篇关于政治哲学和社会现实的思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