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待诏时,谀言免虎口。
汉王憎儒服,短衣随左右。
绵蕞肄朝仪,百官敬奔走。
尊卑各以次,奉觞起上寿。
稷嗣拜奉常,五百赐金受。
诸生悉为郎,分金不已有。
诸生乃推伏,叔孙圣人否。
子舆辟衍仪,其道比妾妇。
贤哉鲁两生,穷不失所守。
诗歌
叔孙待诏时,谀言免虎口。
汉王憎儒服,短衣随左右。
绵蕞肄朝仪,百官敬奔走。
尊卑各以次,奉觞起上寿。
稷嗣拜奉常,五百赐金受。
诸生悉为郎,分金不已有。
诸生乃推伏,叔孙圣人否。
子舆辟衍仪,其道比妾妇。
贤哉鲁两生,穷不失所守。
译文
叔孙通在待诏时期,用阿谀的言辞避免了被杀害的命运。
汉王讨厌儒家的服饰,穿着短衣跟随在旁。
他学习朝会的礼仪,百官都恭敬地奔跑着。
他根据地位高低依次进行,侍奉酒樽起身举杯祝寿。
稷嗣拜为奉常,得到了五百斤黄金的赏赐。
所有的学生都成为了郎官,分享金钱而没有私心。
学生们都俯首称臣,叔孙通却被称为圣人。
子舆避开了繁文缛节的礼仪,他的道义就像妾室一般低微。
真贤良啊鲁国的两个学生,穷困之时也不失其志节。
注释
- 叔孙待诏时 - 叔孙通(约公元前200年-公元190年),西汉初年著名的礼官,因参与制定汉朝的礼仪制度而闻名于世。“待诏”是古代的一种官职,通常由皇帝特命或临时委派,从事某项工作。
- 谀言免虎口 - 指叔孙通通过阿谀的言辞避免了一场潜在的生命危险。这里的“谀言”是指使用恭维和奉承的话来避免危险或困难。”免虎口”则意味着他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或策略使得自己在危险中得以保全。
- 汉王憎儒服 - 汉朝的刘邦对儒家学者的服装风格非常反感。这里的“憎”是指厌恶、不喜欢,“儒服”是指儒家学者的服饰。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他的统治理念与儒家学者的理念有所不同,所以他对儒家学者的服饰持有厌恶的态度。
- 短衣随左右 - 指刘邦穿着短衣,随从在侧。刘邦出身平民,早年生活贫困,所以穿着简陋的衣服。他的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他的节俭和朴素。
- 绵蕞肄朝仪 - “绵蕞”是指细小而精致的东西,这里可能指的是礼仪仪式中的小细节。“肄”是指演习、练习。“朝仪”是指朝廷上的礼仪制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生们在练习朝会时的礼仪。
- 百官敬奔走 - 百官们都恭敬地奔跑着迎接。这里的“百官”泛指所有的官员和臣子。他们之所以恭敬地奔跑,是因为尊重并敬畏这位新上任的官员。
- 尊卑各以次 - 形容人们按照地位高低依次行动。这可能是指在朝会或其他场合中,人们按照等级顺序进行活动。
- 奉觞起上寿 - 举起酒杯向上级敬酒并祝寿。这是古人在宴会等场合中的一种礼节,表示对上级或贵宾的尊敬和祝福。
- 稷嗣拜奉常 - 稷嗣拜为奉常,得到了五百斤黄金的赏赐。这里的“稷嗣”是指稷嗣继承父业成为奉常。奉常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管理国家的重要事务。这句诗描述了稷嗣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并且得到了丰厚的赏赐。
- 诸生悉为郎 - 所有的学生都成为了郎官。这里的“诸生”是指学生们。郎官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处理文书、传达命令等工作。这句诗描述了学生们通过努力,都成为了朝廷的重要官员。
- 分金不已有 - 分享金钱而不占为己有。这里的“分金”可能是指分配金钱或财物给别人。“已”是指已经拥有。这一句可能是在描述学生们在分享金钱时表现出的高尚品质和廉洁作风,他们并没有贪图个人的财富。
- 诸生乃推伏 - 学生们都俯首称臣。这里的“诸生”仍然是指学生们。“乃”在这里是副词,表示“就”、“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生们都接受了叔孙通的领导,对他俯首称臣。这可能是因为在叔孙通的领导下,学生们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和尊严,所以他们愿意服从他的领导,向他低头。
- 子舆辟衍仪 - 子舆避开了繁文缛节的礼仪。这里的“子舆”是指一个特定的人名或身份不明的人。“辟衍仪”可能是指某种繁琐的礼仪或仪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子舆对于繁复繁琐的礼仪感到厌烦,他选择简化这些礼仪,以便更加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 其道比妾妇 - 他的道义就像妾室一般低微。这里的“其道”是指他的言行举止或行为方式。“比妾妇”是指比较、比喻为妾室。这里的“妾妇”是一种地位较低的女性角色,用来比喻某人的言行举止或行为方式低微。这句话可能是在批评某些人的行为举止过于卑微、不够庄重,与高尚的品德相悖。
- 贤哉鲁两生 - 真贤良啊鲁国的两个学生,穷困之时也不失其志节。这里的“鲁两生”很可能是指两位生活在鲁国的贤能之士。他们的品行和操守值得称赞。这句话可能是在赞扬这两位学生的高尚品质和坚韧精神,即使在困境中也保持正直和坚定。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叔孙通一生的叙述,展现了他在汉朝初期的政治生涯以及他的为人处世之道。诗中所体现的精神内涵丰富且深刻,既有对个人品格的高度赞扬,也有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