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少为贵,亦以贵招议。
白石与白玉,未始非一类。
石以为杵臼,玉以为彝器。
人情每视石,泛泛无他计。
于玉乃不然,睨视求瑕备。
以此例其凡,吁哉可知畏。

这首诗共有四句,每句都是一个独立的意象,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第一句”物以少为贵,亦以贵招议。” 描述了一种常见的现象,即在某些情况下,数量较少的物品被认为更有价值,并且因此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第二句”白石与白玉,未始非一类。” 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指出白石和白玉虽然颜色不同,但本质上是同一类物品。

第三句”石以为杵臼,玉以为彝器。” 这两句描述了两种材料被用来制作工具的情况,石头被用来制造杵臼,而玉石被用来制造彝器。

第四句”人情每视石,泛泛无他计。” 这一句揭示了人们对于石头的态度,他们只是简单地看待它,并没有太多复杂的思考。

第五句”于玉乃不然,睨视求瑕备。” 这句话则是对前四句的对比,强调在对待玉石时,人们会仔细观察它的瑕疵,并尽力修补它。

第六句”以此例其凡,吁哉可知畏。” 最后一句话总结了整个诗的主题,即通过观察和比较石头和玉石的不同处理方式,我们可以理解到人们对事物的不同态度和敬畏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