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少为贵,亦以贵招议。
白石与白玉,未始非一类。
石以为杵臼,玉以为彝器。
人情每视石,泛泛无他计。
于玉乃不然,睨视求瑕备。
以此例其凡,吁哉可知畏。
这首诗共有四句,每句都是一个独立的意象,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第一句”物以少为贵,亦以贵招议。” 描述了一种常见的现象,即在某些情况下,数量较少的物品被认为更有价值,并且因此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第二句”白石与白玉,未始非一类。” 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指出白石和白玉虽然颜色不同,但本质上是同一类物品。
第三句”石以为杵臼,玉以为彝器。” 这两句描述了两种材料被用来制作工具的情况,石头被用来制造杵臼,而玉石被用来制造彝器。
第四句”人情每视石,泛泛无他计。” 这一句揭示了人们对于石头的态度,他们只是简单地看待它,并没有太多复杂的思考。
第五句”于玉乃不然,睨视求瑕备。” 这句话则是对前四句的对比,强调在对待玉石时,人们会仔细观察它的瑕疵,并尽力修补它。
第六句”以此例其凡,吁哉可知畏。” 最后一句话总结了整个诗的主题,即通过观察和比较石头和玉石的不同处理方式,我们可以理解到人们对事物的不同态度和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