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不亲细,三公坐而论。
所论为何事,敬法两字谆。
宜敬法者谁,曰天与祖宗。
然贵行以实,匪贵徒名存。
处奥如太简,媚灶或竞奔。
敝裤斯已约,程书斯已勤。
勤约岂不佳,失要反致屯。
恭已正南面,未可易易言。
寓兴
大人不亲细,三公坐而论。
所论为何事,敬法两字谆。
宜敬法者谁,曰天与祖宗。
然贵行以实,匪贵徒名存。
处奥如太简,媚灶或竞奔。
敝裤斯已约,程书斯已勤。
勤约岂不佳,失要反致屯。
恭已正南面,未可易易言。
【注释】:
大人不亲细:大人不亲自处理细小琐事。
三公坐而论:三公大臣坐着谈论国家大事。
敬:尊重、敬畏。
法:效法、遵守。
敬法两字谆:尊法二字再三告诫。
敬法者谁:尊敬法治的是谁呢?
贵行以实:重视实际行动。
失要反致屯:失去了主要原则反而招致混乱。
恭已正南面:自己恭敬地位于南面。
处奥如太简:处在高位像在简陋的环境中做事一样简单。
媚灶:奉承权贵和豪门大族。
竞奔:争先恐后。
敝裤斯已约:旧裤子也足够穿了。
程书斯已勤:程功的书也足够用了。
失要反致屯:失去了主要原则反而招致混乱。
恭己正南面,未可易易言:自己恭敬地位于南面,但言辞不可轻易改变。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政治现实的看法和态度,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担忧和不满。全诗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法治的崇尚。
首联“大人不亲细,三公坐而论”表明了作者认为官员应该注重实际行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谈论国家大事。这一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
颔联“所论何事?敬法两字谆。宜敬法者谁?曰天与祖宗。”进一步阐述了作者的观点。他认为,官员应该尊重法律,尊崇法治的精神。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
颈联“然贵行以实,匪贵徒名存。处奥如太简,媚灶或竞奔。”批评了一些官员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实质的做法。他们为了追求虚名而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这种行为是不应该被容忍的。同时,这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尾联“敝裤斯已约,程书斯已勤。”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担忧。他认为,如果官员能够注重实际行动,那么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同时,这也表达了作者对法治的重视和对公正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法治的崇尚。同时,它也表达了作者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人类未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