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左昔被灾,数郡民流徙。
抚恤不遗力,稍为补救耳。
所幸天悔祸,去岁两收美。
元气虽略复,屡丰日以企。
迩闻麦复佳,额手为民喜。
封章更欣览,时雨沾东鄙。
京畿颇望泽,惄焉愁无已。
遗远夙所戒,东望慰由彼。
恤近情之常,旦夕忧在此。
慰少忧实多,投艰竟谁诿。

【注释】

  1. 山东青州:指山东省的青州地区。2. 山左:山的左边,指南方。3. 灾:灾害。4. 流徙:流亡迁徙。5. 抚恤:慰问和照顾。6. 补救:修复。7. 美:丰收。8. 元气:天地间万物生长的本源之气。9. 屡丰日:连年丰收。10. 惄焉:忧愁的样子。11. 遗远:远方的百姓。12. 东鄙:青州的东部边界。13. 时雨:及时之雨,比喻及时救助。14. 京畿:京城附近的地区。15. 惄(zōng):忧虑、愁苦的样子。16. 遗远:远离的百姓。17. 由彼:从那里。18. 恤近:照顾近邻。19. 旦夕:早晚,指整天整夜。20. 忧:担忧。21. 投艰:承担困难。22. 慰藉:安慰。23. 慰少:安慰得少。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颂的作品。诗中描写的是山东青州各郡在天降及时雨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灾区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首句“山东青州诸郡得雨志慰”,诗人首先点明了自己所在地——山东青州,以及该地区在天降及时雨后的欣慰心情。
    第二句“山左昔被灾,数郡民流徙”,诗人回忆了当年山左侧地遭受灾害,百姓们被迫流亡迁徙的情况。
    第三句“抚恤不遗力,稍为补救耳”,诗人表示自己在慰问受灾人民时不遗余力,只希望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和缓解。
    第四至八句主要描绘了灾区人民的恢复情况和诗人对他们的关心与期待。
    第九句“所幸天悔祸,去岁两收美”中,诗人表达了对上天惩罚恶势力、使灾区人民得以恢复的庆幸之情。
    第十句“元气虽略复,屡丰日以企”则进一步描述了灾区人民逐渐恢复元气的状况,以及他们对未来丰收的期望。
    第十一句“迩闻麦复佳,额手为民喜”中,诗人得知最近麦子再次丰收的消息,内心无比喜悦。
    第十二句“封章更欣览,时雨沾东鄙”则表达了诗人收到皇帝嘉奖并亲自查看受灾情况的喜悦情绪。
    第十三句“京畿颇望泽,惄焉愁无已”中,诗人表达了对朝廷期望给予更多救济的无奈之情。
    第十四句“遗远夙所戒,东望慰由彼”中,诗人回顾了过去因遥远而无法直接关心百姓的经历,现在只能通过书信向他们传递自己的关怀和慰问。
    第十五、十六句“恤近情之常,旦夕忧在此”则表达了诗人对身边近邻的关心和担忧之情,这种担忧源于他日夜担心自己无法完全解决这些问题。
    最后两句“慰少忧实多,投艰竟谁诿”则表达了诗人虽然能够给灾区人民带来一些安慰,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没有人可以完全承担这些责任。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不确定和焦虑。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感人,充分展现了诗人对灾区人民的关心和牵挂以及自己所面临的困境和责任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