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雨令人喜,时晴令人快。
风从西北来,驱云远天外。
翠蓝蔚高空,廓落琉璃界。
蝉声亮高树,瀑响纷众派。
农夫相与庆,行旅未为害。
两美既得兼,万兴于焉会。
拈毫披爽凉,松篁递幽籁。
【注释】
喜晴:喜欢晴天。其二:第一部分的第二句。时雨令人喜,时晴令人快。:时而雨后天气使人感到欣喜,时而晴朗天气使人感到愉快。风从西北来,驱云远天外。:风从西北吹来,驱散了天空中的乌云。翠蓝蔚高空,廓落琉璃界。:蓝天高耸入云,广阔无边。蝉声亮高树,瀑响纷众派。:蝉鸣声清脆响亮地回荡在高大的树木之间,瀑布声在山谷中此起彼伏,如万马奔腾。农夫相与庆,行旅未为害。:农民相互庆祝这晴好天气的到来,旅客也免受暴雨之苦。两美既得兼,万兴于焉会。:这两种美好的事物都得到了兼而有之,因此人们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愉快起来。拈毫披爽凉,松篁递幽籁。:手持文墨,感受着清爽的凉意,耳边传来松林和竹林的幽雅声音。
【赏析】
《喜晴二首》是唐代诗人李颀的组诗作品,共二首。这是其一。诗以“喜晴”为题,描绘了一个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的春天早晨,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
诗的前四句通过描绘雨后的晴朗天气,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时雨令人喜,时晴令人快”,这里,”喜”和”快”都是形容人对自然变化的感知和感受。而后面的”风从西北来,驱云远天外”则进一步描述了这种变化带来的清新空气和美丽景色。
诗的第五到第八句则转入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翠蓝蔚高空,廓落琉璃界”,用”翠蓝”和”琉璃”来形容天空的颜色,给人一种宁静、深远的感觉。而”蝉声亮高树,瀑响纷众派”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的声音和景色,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诗的第九到第十句则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描绘。”农夫相与庆,行旅未为害”,这里的”庆”字表现了人们对自然变化的欢喜之情;”未为害”则表示这种变化没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而最后一联”拈毫披爽凉,松篁递幽籁”,则是以写景的形式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感慨。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一个宁静、美丽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使得整首诗具有更深的内涵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