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至此更无山,故是明堂结局处。
南临平野千里馀,况鲜林岚蔽亏虑。
我诣精蓝礼佛罢,山斋虽小足清趣。
穷目何须百尺楼,因迥为高万景赴。
夙闻圣感结遐想,不见云窗见烟树。
今朝搴幌俯帝畿,瀛海蓬山乃毕露。
因知见不贵拘墟,天高鉴卑理则固。
圣感寺眺远
西山至此更无山,故是明堂结局处。
南临平野千里馀,况鲜林岚蔽亏虑。
我诣精蓝礼佛罢,山斋虽小足清趣。
穷目何须百尺楼,因迥为高万景赴。
夙闻圣感结遐想,不见云窗见烟树。
今朝搴幌俯帝畿,瀛海蓬山乃毕露。
因知见不贵拘墟,天高鉴卑理则固。
注释:
圣感寺眺望远方
从这向西望去,再没有山峰了,这里便是明堂的终点。
往南看那广阔的田野,有几千顷,何况那密密的树林和缭绕的雾气让人心神不定。
我去拜访这座寺庙,在佛像前叩拜行礼后,便离开去吃斋饭了。
虽然山中简陋的小屋也很清幽雅致,但是也足以让人心旷神怡了。
放眼望去,哪里还用得着登上高楼呢?因为我已经远远的看到了无数的美景。
以前听说这个地方能引起人们的遐想,但是没有见过云雾缭绕的窗户映照着若隐若现的树影。
今天早晨我推开窗户,仰望着天空,看到瀛海、蓬山这些仙境全都显现了出来。
由此知道,只要我们能看得远一些,那么那些看得见的风景就不那么珍贵了,因为天高云低,所以自然万物都显得如此的渺小。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圣感寺眺望远方时的所思所感。从第一句开始,就描绘出了一幅壮丽而开阔的画卷。
首联“西山至此更无山,故是明堂结局处。”意思是说,从这一面看去,再也没有比它更高的山了,这里是明堂(皇宫)的尽头之处。这里用了“更无山”这个词语来形容视野之广,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颔联“南临平野千里馀,况鲜林岚蔽亏虑。”则是进一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这里的“平野”指的是广阔的平原;“千里馀”则形容这片平原的辽阔;“况鲜林岚蔽亏虑”则表示这片平原之上还有茂密的树林和缭绕的雾气。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颈联“我诣精蓝礼佛罢,山斋虽小足清趣。”则转入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里的“精蓝”是指佛教的精舍;“山斋”则是指山中的小屋。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已经结束了礼佛的活动,现在正在享受山林间的宁静与美好。尽管自己的小屋简陋,但是在这里也能享受到一份独特的乐趣。
尾联“穷目何须百尺楼,因迥为高万景赴。”则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和升华。这里的“穷目”指的是放眼远望;“百尺楼”则是指高楼;“万景赴”则表示无数的美景汇聚而来。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已经超越了眼前的美景,感受到了更广阔、更深远的世界。
整首诗通过对圣感寺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和独特视角。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超越现实、追求更高境界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