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风驱殢云,倏忽天际驰。
刚忧望复孤,翻幸密雨随。
始看迷远山,旋觉濯庭枝。
沛然作盆倾,檐响明珠垂。
所惜时不久,才得二寸滋。
东西十里外,来往人之辞。
云已十分沾,此事吁可奇。
昨自龙潭回,龙神果有知。
应无远近分,岂其偏所私。
繄予德诚薄,示警固如斯。
而民其何辜,辄以灾歉贻。
予向曾有言,譬之方伯司。
愆尤设自召,亦惟惩罚之。
讵因彼一人,罪民夫岂宜。
疾痛呼父毋,皇天尚鉴兹。
连朝固难冀,盈尺庶可期。
闻之田家言,秧苗遇旱时。
其根至黄泉,不雨犹可支。
雨不沾且足,助长翻成萎。
根或至中断,神农难为医。
展转悟政理,屯膏我不为。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涉。全诗共四联,每联都有其特定的意境和情感。
第1联“雨急风驱殢云,倏忽天际驰。”描绘了一幅风雨交加的景象,乌云被狂风驱赶,迅速消失在天际。这里的“殢云”指的是阻挡在天空中的乌云。
第2联“刚忧望复孤,翻幸密雨随。”表达了诗人对天气变化的担忧,但最终得到了雨水的滋润。这里的“望复孤”指的是干旱后的期待,而“密雨随”则是希望的实现。
第3联“始看迷远山,旋觉濯庭枝。”形象地描述了雨水滋润大地的情景,远山和庭院都沐浴在雨中。这里的“濯庭枝”指的是雨水冲刷着庭院中的树木。
第4联“沛然作盆倾,檐响明珠垂。”进一步描绘了雨水的力量,如同倾倒的盆子一般,使得檐头的水珠垂落。这里的“沛然”形容雨势之大,而“明珠垂”则形象地描绘了雨珠晶莹剔透的模样。
第5联“所惜时不久,才得二寸滋。”表达了对雨水滋润时间短暂的感慨,但也庆幸雨水能够给大地带来滋养。这里的“二寸滋”指的是雨水滋润大地的程度。
第6联“东西十里外,来往人之辞。”描述了雨水滋润的地方离诗人所在的地方很远,但人们仍然来来往往,讨论着关于雨水的事情。这里的“之”可能是指代雨水。
第7联“云已十分沾,此事吁可奇。”表达了对于雨水降临这一自然现象的惊讶之情。这里的“吁可奇”表示非常惊奇。
第8联“昨自龙潭回,龙神果有知。”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去过龙潭,那里的龙神似乎真的有所感应。这里的“龙神”指代的是龙潭中的神灵。
第9联“应无远近分,岂其偏所私。”表达了对于龙神公平无私的看法,认为他并没有因为距离远近而有所区别。这里的“偏所私”指的是偏爱某些地方。
第10联“繄予德诚薄,示警固如斯。”诗人感叹自己的德行不够深厚,以至于需要向龙神示警。这里的“繄予”可能是作者的自称,意为我。
第11联“而民其何辜,辄以灾歉贻。”表达了对于民众遭受灾害的同情,认为是他们自身的原因导致了灾害的发生。这里的“辄”是指总是、常常的意思。
第12联“予向曾有言,譬之方伯司。”诗人回顾了自己过去的言论,用比喻的方式说明了自己的观点。这里的“譬之”指的是类比。
第13联“愆尤设自召,亦惟惩罚之。”诗人承认了自己的过错,认为这是自己招致了惩罚。这里的“愆尤”指的是罪过。
第14联“讵因彼一人,罪民夫岂宜。”诗人强调不应该只因为一个人的错误而让整个民众受到惩罚。这里的“讵”是难道的意思。
第15联“疾痛呼父毋,皇天尚鉴兹。”诗人祈求上天能够明察秋毫,给予惩罚。这里的“疾痛”指的是痛苦或疾病。
第16联“连朝固难冀,盈尺庶可期。”表达了对于连续降雨的期盼,希望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这里的“连朝”指的是连续的几天。
第17联“闻之田家言,秧苗遇旱时。其根至黄泉,不雨犹可支。”诗人从农民口中得知,在遇到旱情时,秧苗的根部会深入地下直到泉水处,即使不下雨也能支撑一段时间。这里提到了秧苗与旱情的关系。
第18联“雨不沾且足,助长翻成萎。”表达了对于过度浇水导致秧苗死亡的担忧。这里的“助长”指的是促进生长。
第19联“根或至中断,神农难为医。”诗人担心过度的雨水会导致秧苗根部断裂,就像传说中的神农氏无法医治一样。这里的“神农”指的是古代的农业之神。
第20联“展转悟政理,屯膏我不为。”诗人通过这次经历,反思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认为自己不应该追求权力和利益。这里的“屯膏”指的是积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