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色淡春宵,蟾光透松隙。
禽梦稳乔枝,泉殽淙乱石。
宿月有夙怀,拈景无尘迹。
天地为吾庐,俯仰虚生白。
《桃花寺夜景》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1. 首联:“烟色淡春宵,蟾光透松隙。”
- 注释: 烟色、春宵、蟾光、松隙
- 赏析: 这两句写景,通过视觉描写表现了夜晚的宁静和美丽。”烟色淡”形容夜色朦胧,”春宵”则点明了时间,整个画面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蟾光”即月亮之光,”透松隙”则形象地描绘了月光透过松树缝隙的景象,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2. 次联:“禽梦稳乔枝,泉殽淙乱石。”
- 注释: 禽梦、乔枝、泉淆、淙乱石
- 赏析: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夜景中的动态美。”禽梦稳”形容鸟儿在安静的环境中安稳地做梦,”乔枝”则指树枝高大而稳健,”泉淆”形容泉水潺潺流动,”淙乱石”则是水流冲击石块发出的声音,这些细节共同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夜晚景象。
3. 第三联:“宿月有夙怀,拈景无尘迹。”
- 注释: 宿月、夙怀、拈景
- 赏析: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宁静夜晚的喜爱。”宿月”意味着月亮已经过了午夜,仍然挂在天空中,”夙怀”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拈景”则是一种欣赏自然美景的心态,强调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
4. 尾联:“天地为吾庐,俯仰虚生白。”
- 注释: 天地、吾庐、俯仰、虚生白
- 赏析: 这两句诗以天地之大与个人之小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愿望。”天地为吾庐”意味着将自己的住所看作是宇宙间的一隅,”俯仰虚生白”则描绘了在宇宙面前的渺小感,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夜晚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上的洗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