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郊和以暄,风物近清明。
不禁霜露思,驾言东上陵。
前旌度潞川,后旅背凤城。
予昔青宫时,此路频长征。
忆彼慈云壁,几度题句曾。
林坰故好在,髭须非后生。
沿堤柳已黄,出陇麦未青。
望雪继望雨,东亩迟力耕。
教养虽并要,富庶之未能。
经历始知艰,所志嗟何成。
【注】青宫:指代皇帝的居所。潞川: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慈云壁:即慈云寺塔,位于今北京市东城区崇文门内大街。髭须非后生:指诗人年纪虽已不小,却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模样和精神风貌。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故乡通州的眷恋之情。全诗共八句,每一句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境。下面将对这首诗逐句进行解析和赏析。
- 过通州
青郊和以暄,风物近清明。
不禁霜露思,驾言东上陵。
前旌度潞川,后旅背凤城。
予昔青宫时,此路频长征。
忆彼慈云壁,几度题句曾。
林坰故好在,髭须非后生。
- 沿堤柳已黄,出陇麦未青。
望雪继望雨,东亩迟力耕。
教养虽并要,富庶之未能。
经历始知艰,所志嗟何成。
【注释】:
- “青郊”:青色的郊外,这里指通州附近的景色。
- “暄”:暖和的意思。
- “风物”:自然景物。
-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四月初五或六日。
- “旌”:旗子,古代用于指挥军队前进或后退的标志。
- “慈云壁”:指的是慈云寺塔,位于北京的旧称“燕京”,慈云寺塔建于公元803年,是一座七层砖木结构密檐式佛塔,高约50米,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
- “林坰”:指的是树林和田野。
- “髭须”:胡须。
- “富庶”:指财富和人口众多。
- “艰难”:困难艰辛。
- “青宫”:指皇宫内院,这里代指皇帝的居住地。
- “东亩”:泛指农田。
- “教化”:教育和引导。
- “教养”:教育和培养。
- “艰”:困难、艰难。
这首诗通过描写通州的自然景色和历史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怀念之情。首句通过对青郊和暄的描述,营造了一个温暖而清新的氛围;第二句则点明了时节的清明,暗示着诗人对于故乡风物的深深眷恋。接下来,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频繁征战于此地的历史,以及对于慈云壁的深厚感情。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但他仍然坚守着年轻时的精神风貌。诗中充满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