磊磊白石如□屯,苏诗说项石以尊。
我临定武寻遗迹,寒雅叫树山黄昏。
丹青思命传神手,塾师徒遇三家村。
规模才得具约略,若为祠宇若为门。
一峰已点长髭眼,三径应貌香光魂。
古屋萧萧阒以寂,疏松落落盘其根。
憩游为想韩苏躅,苔藓全蚀波涛痕。
由来忘筌乃近道,刻舟求者奚足论。
此物颇幸仇池石,至今安在高丽盆。
剪烛清吟参结习,地炉活火方温存。

【赏析】

本诗是明代诗人王稚登的作品。全诗八句,每句五字或七字不等,押韵严谨,音律和谐。作者以苏诗“白石如□屯”为题,描绘了雪浪寺的美景。同时,作者也对雪浪寺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它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瑰宝。

【原文】
携众春园并雪浪石稿本以归因命董邦达图之三叠前韵
磊磊白石如□屯,苏诗说项石以尊。
我临定武寻遗迹,寒雅叫树山黄昏。
丹青思命传神手,塾师徒遇三家村。
规模才得具约略,若为祠宇若为门。
一峰已点长髭眼,三径应貌香光魂。
古屋萧萧阒以寂,疏松落落盘其根。
憩游为想韩苏躅,苔藓全蚀波涛痕。
由来忘筌乃近道,刻舟求者奚足论。
此物颇幸仇池石,至今安在高丽盆。
剪烛清吟参结习,地炉活火方温存。

【译文】
携带着春天园的雪浪石稿本回去时,因为命令董邦达绘图而绘制的三幅画的前韵。
磊磊白石如同□屯,苏东坡称赞它尊贵无比。
我来到定武寻找遗迹,寒雅的叫声使山显得更加凄凉。
丹青大师希望他能够像传神手一样,塾的师徒们遇到了三家村。
规模只得到大致的印象,如果为祠宇或为大门该如何是好?
一峰已经点缀上长髭眼,三径应该描绘出香光魂。
古屋寂静无声,疏松落叶铺满地面。
休息游玩时想象韩愈和苏辙的足迹,苔藓被完全侵蚀掉波涛的痕迹。
历来忘却筌蹄才能接近大道,刻舟求者不值得讨论。
这物件真是幸运地得到了仇池石,如今它在哪里呢?
点燃蜡烛专心致志地吟诵,地炉中的火光温暖着身体。

【赏析】
《携众春园并雪浪石稿本以归因命董邦达图之三叠前韵》是明代文学家王稚登所作咏雪浪寺的诗作。这首诗通过描写雪浪寺的景象和环境,表达了作者对这个寺庙的喜爱和敬仰之情。同时,作者也通过对雪浪寺的描述,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追求。

首联“磊磊白石如□屯,苏诗说项石以尊。”描述了雪浪寺内白色的石头,它们排列整齐如同小山丘,与苏轼所说的“白石如玉”有相似之处。这一联不仅描绘了雪浪寺的美景,而且通过引用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雪浪寺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颔联“我临定武寻遗迹,寒雅叫树山黄昏。”则描绘了作者亲自来到定武寻找古迹的情境。这里的“寒雅”“叫树山”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定武古迹的特点,以及夕阳西下的宁静景象。

颈联“丹青思命传神手,塾师徒遇三家村。”表达了作者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这里的“丹青”代指绘画,“传神手”则表示高超的绘画技艺。而“塾师徒遇三家村”则暗示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尾联“此物颇幸仇池石,至今安在高丽盆。”则是作者对雪浪寺的赞美。这里用到了“幸”字,表达了作者对雪浪寺的珍惜和感激之情。同时,“安在高丽盆”则暗示了雪浪寺虽然历经沧桑,但依然存在。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表达了作者对雪浪寺的喜爱和敬仰,又展现了自己的审美观和艺术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