薜荔覃笋峰,上与青云齐。
千年涧底松,不得离尘泥。
钩羽谁为辨,貌视殊高低。
薜荔一何幸,雨露先被之。
涧松一何屈,反以藉其私。
偓佺弃不食,谓非成仙资。
老鹤顾而去,亦复耻卑栖。
托身苟不择,世态故如兹。
涧松独无言,惟我我自知。
君子设相顾,待彼岁寒时。

诗句原文与译文

  • 诗句原文
    薜荔覃笋峰,上与青云齐。千年涧底松,不得离尘泥。
    钩羽谁为辨,貌视殊高低。
    薜荔一何幸,雨露先被之。
    涧松一何屈,反以藉其私。
    偓佺弃不食,谓非成仙资。
    老鹤顾而去,亦复耻卑栖。
    托身苟不择,世态故如兹。
    涧松独无言,惟我我自知

译文
薜荔生长在山崖上的高地上,和云层一样高。
千年的涧底松树,不能摆脱尘世的束缚。
谁能分辨出钩羽的真假,外表看起来如此不同。
薜荔是多么幸运,能够首先得到滋养。
涧底的松树是多么委屈,反而成了别人利用的工具。
偓佺宁愿抛弃食物,也不认为这是成为仙人的条件。
老鹤看到这种情形离去,也感到羞耻于这样低贱的生活。
如果人们只追求自身利益,那么世间的情态就是这样。
只有涧中的松树独自沉默,它知道自己的价值。

注释

  1. “薜荔覃笋峰”:薜荔生长在山崖上的高地上,这里形容其生长的位置高远。
  2. “上与青云齐”:形容薜荔生长的位置极高,如同直冲云霄。
  3. “千年涧底松”:描述了松树生长在深涧之中,时间悠久,无法脱离尘世。
  4. “不得离尘泥”:表示松树无法摆脱尘世的束缚,始终处于尘泥中。
  5. “钩羽谁为辨”:用“钩羽”来比喻辨别真伪,强调外在表象难以区分真实。
  6. “貌视殊高低”:通过外貌的不同来体现事物间的差异性,这里可能暗指事物的表象和本质之间的差异。
  7. “薜荔一何幸”:强调薜荔能够首先得到滋养,这是对其生存状态的一种赞美。
  8. “反以藉其私”:使用“藉”字来形容松树受到他人的利用,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悲哀。
  9. “偓佺弃不食”:偓佺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他宁愿抛弃食物也不认为这是一种成就仙道的条件。
  10. “谓非成仙资”:表明偓佺认为自己放弃食物并不是为了成为仙人的必要条件。
  11. “老鹤顾而去”:老鹤看到这种情形离去,暗示了对这种生活态度的不满或不屑。
  12. “亦复耻卑栖”:表达老鹤因为这样的生活而感到羞耻,不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
  13. “托身苟不择”:这里的“苟”字体现了一种无奈的态度,即使选择不择手段也要生存下去。
  14. “世态故如兹”:描绘了世间人情世态的复杂和多变,反映了诗人对于这种状况的观察和感慨。
  15. “涧松独无言”:描述了涧中的松树独自一人沉默不语的状态,突出了它的孤寂和自我认知的态度。
  16. “惟我我自知”:最后两句表达了涧松对自己价值的认识和坚持,体现了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薜荔和涧底松树的生存状态进行对比描写,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思考。诗中通过对薜荔生长环境的描绘,以及对松树被利用的描述,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同时,通过描述各种生物对生活环境的不同反应,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象和个人选择的深刻思考。全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动物形象,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深刻认识,体现了清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深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