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衣欲就寝,皎月当窗入。
何来蟋蟀吟,枕畔数声急。
想为报秋信,先期鸣唧唧。
咽露已含凉,振羽犹无力。
听久不成眠,旋起披衣立。
徘徊倚轩楹,往事堪追忆。
忆我少年时,感秋多叹息。
亦知终何禆,兴逼不能默。
程子乃达者,见猎有喜色。
我岂如彼贤,好吟实旧习。

闰六月十二日夜闻蛩解衣欲就寝,皎月当窗入。

何来蟋蟀吟,枕畔数声急。想为报秋信,先期鸣唧唧。

咽露已含凉,振羽犹无力。听久不成眠,旋起披衣立。

徘徊倚轩楹,往事堪追忆。忆我少年时,感秋多叹息。

亦知终何禆,兴逼不能默。

程子乃达者,见猎有喜色。

我岂如彼贤,好吟实旧习。

【注释】

①闰六月:农历闰二月,即大暑过后的第三个月。十二夜:指农历六月十二日夜晚。②解衣: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的意思。③“皎月”句:明亮的月光透过窗户照进屋内。④何来:为什么而来?⑤枕畔:枕头旁边。⑥“先期”句:蟋蟀因为知道秋天即将来临,所以提前鸣叫。⑦咽露:因天气变凉而咽下口中的露珠。含凉:感到凉爽。⑧“振羽”句:蟋蟀振翅,但力量不足。⑨“听久”句:由于听到蟋蟀的鸣叫,久久不能入睡,于是起床披衣站立。⑩徘徊:在室内来回走动。倚:靠着。楹(yíng):堂屋前的柱子。11往事:过去的事情。12感秋:对秋天的感触和感受。13“亦知”句:知道最终的结局如何。14兴逼:兴致勃勃,无法抑制自己。15程子:春秋时期的学者、思想家程颐。达者:通达事理的人。16“我岂”句:我哪里比得上他呢?17好吟:喜欢吟诗作赋。实旧习:实在是旧有的习惯。

译文:

解下衣服想要去睡觉,明亮的月光透过窗户照进屋内。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蟋蟀来到了我的枕边,它发出急促的鸣叫声。我想是因为蟋蟀知道秋天将到,所以提前鸣叫起来。蟋蟀的鸣叫声音低沉,好像在诉说着凉爽的天气。虽然它振翅飞翔,但力气不足,只能发出微弱的鸣叫声。听完蟋蟀的鸣叫后,久久不能入睡,于是就起身披上衣服站立不动。我在屋里来回走动,回忆起过去的事情,感慨万分。回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对秋天的感触和感受很多,常常叹息不已。我也清楚自己的结局是怎样的,心中充满了感慨。程颐是通达事理的人,看到别人捕杀猎物时会流露出喜悦的样子。而我,又怎么能够像程颐那样通达事理呢?我吟咏诗词,实在是出于习惯而已。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秋夜的七律诗,全诗以蟋蟀自喻,抒发自己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功业无成及壮志难酬等感叹。诗人借蟋蟀鸣叫这一细节表现了自己深沉的情感以及悲凉的心境。

首联点明时间、环境,并引出主题。首联中诗人通过解衣就寝,表明了他对时间的珍惜;皎洁的月光照进窗内,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与季节的变化;蟋蟀的到来则进一步印证了时间的流逝。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宁静的夜晚,还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颔联承接首联的内容展开,诗人通过想象的方式表达了他的内心感受。蟋蟀的鸣叫似乎是为了向人们报告秋天的来临,但它的声音却显得急切而急促。这种描述既表现了蟋蟀的紧张状态,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同时,这句诗还暗示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他对时光流逝、岁月蹉跎的无奈。

颈联紧承颔联,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感和无助感。蟋蟀虽然振翅高飞,但力不从心,只能发出微弱的鸣叫声。这不仅揭示了蟋蟀的无奈与悲哀,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此外,这句诗还暗示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尾联转向现实生活,诗人回忆起自己的过去,感慨良多。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和感悟,对人生的无常、时光的流逝以及功业无成都深感叹息。同时,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结局已经注定,心中充满了感慨。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与追忆,还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

这首诗以蟋蟀自况,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功业无成的无奈。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蟋蟀鸣叫这一细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体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