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畅园中眺翠螺,入云抚树湿多罗。
了知到处佛无住,信是名山僧占多。
暗窦明亭相掩映,天花涧草自婆娑。
阇黎公案休拈旧,十六春秋一刹那。
惠山寺
寄畅园中眺翠螺,入云抚树湿多罗。
了知到处佛无住,信是名山僧占多。
暗窦明亭相掩映,天花涧草自婆娑。
阇黎公案休拈旧,十六春秋一刹那。
注释:
- 寄畅园:位于惠山的一处园林。
- 翠螺:一种植物,这里形容树叶茂密的样子。
- 入云抚树:形容树木高耸入云,触手可及。
- 了知:明白知道,指理解佛理。
- 到处:无论到哪里。
- 佛无住:佛教认为,佛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缘而生,所以叫”佛无住”。
- 名山:有名的山,通常指风景优美的地方。
- 暗窦:隐蔽的洞穴。
- 明亭:明亮宽敞的亭子。
- 天花:天上的雨花,也比喻美丽的花朵。
- 涧草:涧中的野草。
- 婆娑:形容草木茂盛,随风摇曳的样子。
- 阇黎:和尚,这里指的是僧人。
- 公案:佛教经文、教义中的疑难问题或经典中的命题,这里用来比喻禅宗的教法。
- 拈:选择,引申为引用。
- 十六春秋:形容时间很短。
- 刹那:佛教语,指极短的时间。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惠山寺的美景以及僧侣的生活状态。首句描绘了寄畅园中翠绿的树木和云雾缭绕的景象。第二句表达了诗人对佛理的深刻理解和认知。第三、四句则描述了寺庙周围自然景观的和谐与美丽,同时也暗示了僧侣在其中的生活状态。最后两句则是对僧人生活状态的概括,强调了他们生活的简单和宁静。整首诗通过对惠山寺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