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涧构虚榭,飞廊宛转通。
窗千峰㠑崣,树四季菁葱。
云表今皆古,镜中色即空。
丹台阿那畔,仿佛见韩终。
【注释】
交翠:交错的青翠。
阿那:山名。即阿那兰陀山,在今印度北部拉贾斯坦邦境内。
交翠榭(xiè):指山上建筑的楼台。
隔涧构虚榭:在两山之间建造了一座亭舍。
飞廊宛转通:曲折回环的长廊通向远方。
窗千峰㠑崣(jīng):窗户前有成排的山峰。窗,这里泛指山峦。㠑崣,山石高耸的样子。
树四季菁葱:树木一年四季郁郁葱葱。
云表今皆古:云层之上如今都是古代遗迹。
镜中色即空:镜子中的景色仿佛是虚空的。
丹台阿那畔:靠近阿那山顶的地方。丹台,红色的平台,指山顶上的烽火台或观景台。
仿佛见韩终:仿佛看到传说中的仙人韩终。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游历印度时所作。诗中描写了阿那兰陀山的美景,并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全诗以“交翠”为总领,从远到近描绘出阿那兰陀山的自然风光,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首句写山间的亭馆。“隔涧构虚榭”,意思是在两座山涧之间修建了一座楼阁。“飞廊宛转通”,则形容楼阁之间长廊曲折回环,连接远方。
颔联“窗千峰㠑崣,树四季菁葱。”则是写窗外的景色。“窗千峰㠑崣”,形容窗外的山峰重叠排列,如同千峰矗立。“树四季菁葱”,则表示这些树木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颈联“云表今皆古,镜中色即空。”进一步描绘了阿那兰陀山的自然风光。“云表今皆古”,意味着山顶之上云雾缭绕,仿佛是远古时期的遗迹。“镜中色即空”,则表示镜子中的景色仿佛是虚空之中的幻象。
尾联“丹台阿那畔,仿佛见韩终。”则是说站在阿那山顶上,似乎可以看到传说中的仙人韩终。这里的“仿佛见韩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神秘传说的兴趣。
整首诗以“交翠”为总领,从远到近描绘出阿那兰陀山的自然风光,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