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
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
僧榻雨花乱,客衾霜月寒。
卢生如识此,岂复叹邯郸。

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

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

僧榻雨花乱,客衾霜月寒。

卢生如识此,岂复叹邯郸。

注释:瓷枕是人们在睡觉时使用的一种陶瓷制品,它拥有独特的灵性,其效果甚至超过了玳瑁和珊瑚等珍贵材料制成的枕头。在睡眠中,人们似乎完全沉浸在云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就像梦中的蝴蝶一样自在安宁。僧人的床榻上,雨水打落花瓣,形成了一片混乱;而客人的被子上,霜气凝结成了寒冷的月光。如果你能理解这首诗的意义,那么就不会感叹那古代的邯郸。

赏析:诗的前两句“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描绘了瓷枕具有神奇的灵性和优越的材质。通过使用瓷枕睡觉,人仿佛能感受到一种超自然的灵气,这种感觉甚至超越了其他贵重材料制成的枕头。这种描述不仅展现了瓷枕的独特魅力,也暗示了它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地位,以及人们对其的珍视和崇拜。

“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进一步展开对瓷枕效果的描述,表达了人在睡眠中如同置身于云端,完全没有烦恼和忧虑的感觉。而像梦蝶一般自在,更加强调了瓷枕带来的宁静和安逸。这里的“眠云”和“梦蝶”,不仅是对瓷枕功效的形象化表达,还蕴含着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和追求。

诗的第三、四句“僧榻雨花乱,客衾霜月寒。”则转而描绘出两种不同情境下的生活画面。一是僧人的床头,雨花缤纷;二是客人的被褥,霜气袭人。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增添了画面感,也反映了不同人物因瓷枕而产生的不同生活体验。雨花的纷乱和霜月的寒冷,都让人感受到了瓷枕所带来的独特氛围。

最后两句“卢生如识此,岂复叹邯郸。”则是诗人对瓷枕价值的再次肯定和强调。如果卢生(指一个知晓瓷枕妙用的智者)能够理解这诗的意思,就无需再感叹古代的邯郸(指战国时期的赵国都城,这里用来比喻繁华盛世)了。这既表达了瓷枕的高远价值,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历史和文化变迁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瓷枕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诗人通过对瓷枕的描述,不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揭示了瓷枕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古代文人墨客赞美瓷枕的重要作品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