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高低寺,钟声处处同。
耳根初静后,禅悦小参中。
底厌筝琶响,应知水乳融。
蒲牢寂亦得,大地是乘风。
这首诗出自《静宜园二十八景诗》,是诗人对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的“隔云钟”的描绘。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析和注释:
不问高低寺,钟声处处同: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无论寺庙的高低,只要钟声响起,就能让人感受到它的共鸣。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声音共鸣现象的赞美。
耳根初静后,禅悦小参中:耳根初静后,意味着在听到钟声之前,人们的心灵通常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禅悦小参中,则是在听到钟声的过程中,心灵逐渐进入一种宁静、专注的状态。这里描绘了钟声给人带来的内心体验和禅宗修行中的意境。
底厌筝琶响,应知水乳融:这里的底厌筝琶响,指的是对筝琶等乐器的声音感到厌烦或不再关注。底厌可能是指某种厌倦或疲劳的感觉。应知水乳融则是指通过音乐、艺术等途径达到心灵的融合和统一。这句话表明,诗人认为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提升。
蒲牢寂亦得,大地是乘风:蒲牢寂亦得,指的是即使在寂静无声的环境中,也能体会到内心的平和和满足。大地是乘风则是指大地如同承载着风一样,能够自由地飘动和移动。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和宇宙的敬畏与领悟。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隔云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声音共鸣现象的感受和理解,以及对音乐、艺术在心灵修养中的作用的认识。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